被这氛围感染,舍不得大声喘气。台上那些个角儿,一个个跟从历史中复活过来似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比那夏日里最猛烈的雷阵雨还要来得震撼人心。
就说那演杜丽娘的姑娘,水灵灵的眼珠子一转,那眼泪花儿就跟断了线的珍珠似的,噼里啪啦往下掉,看得人心肝儿都颤了。她一抬手,一投足,那柔情蜜意,比刚摘下的最甜美的蜜桃还要甜,直往人心里头钻,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她喜,跟着她悲。台下的张婶子,看得眼眶泛红,悄悄抹着眼泪,对旁边的人说:“这姑娘演得太走心了,把咱的心都揪起来了。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那些爱而不得的遗憾,这戏啊,真是唱出了咱老百姓的心声。” 她的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隐藏已久的情感,让大家在这戏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旁边那柳梦梅,也是不含糊,一开口,那声音浑厚有力,像秋天里收割的饱满稻子,沉甸甸的,有分量。他的一颦一笑,都透着股子书生气,但又带着几分不屈不挠的劲儿,就像是地里头那倔强的小麦苗,任凭风吹雨打,也要努力往上窜。他的表演,不仅仅是在演绎角色,更是在展现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的精神。
台下的人呢,一个个看得入了迷,有的张大了嘴巴,忘了合上;有的眼眶子红了,拿袖子偷偷抹泪;还有的,干脆就跟着台上的节奏,轻声哼唱起来。孩子们虽然不懂那么多,但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村里的小豆子拉着妈妈的衣服问:“妈妈,他们为啥哭啊?” 妈妈轻声回答:“宝贝,这是戏里的故事,可感人了。这戏里有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有欢笑也有泪水。” 妈妈的话,像是一颗种子,在小豆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生活和艺术的懵懂认知。
这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原来是村里的赵大爷和孙大爷,他们因为对戏里某个情节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赵大爷认为杜丽娘的死是一种懦弱的逃避,而孙大爷则觉得那是对爱情的极致坚守。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旁边的人纷纷劝解,但两人依旧各执一词。这小小的冲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理解的差异,也反映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