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皱纹里藏着故事的年轻后生,边擦着眼角边对身旁同样满脸风霜的伙伴说。他的眼神里,既有对过往艰辛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坚定。伙伴重重地点点头,拍了下后生的肩膀,应道:“可不是嘛,这曲子把咱以前受的苦、遭的难,还有那些盼头,都揉一块儿了。”
“没错!我一听这调调,就像回到那些年,村里遭了旱,大伙肩并肩,硬是把干裂的土地侍弄出绿油油的希望。现在日子好了,可那股不向难处低头的韧性,还在咱骨头缝里响着呢!” 伙伴接过话,嘴角挂着笑,眼里却闪着泪光,那是对过往不屈的骄傲,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微微仰头,似在回忆往昔,又似在展望未来。
“老把式拉琴,那可真是一绝!每个音儿,都像是从咱心窝子里蹦出来的,讲着咱祖祖辈辈的故事,苦也甜,难也易,都在这弦上绕着呢。” 一位满脸皱纹、手上布满厚茧的老农,眯着眼,嘴角挂着慈祥的笑。那笑容里,藏着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也藏着对后辈传承这份精神的殷切期望。他轻轻抚摸着身旁孙子的头,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眨着眼,老农接着说:“娃啊,以后可得记住这曲子。”
“这就是咱的命根子,是咱的血脉!” 旁边一位大嗓门的中年汉子,一拍大腿,声音虽响,却透着温暖人心的力量,“不管外头天咋变,这地里的土,这手里的活,还有这心里的歌,都是咱不变的根儿,丢啥也不能丢了这些!” 他的话语,简单直白,却字字如锤,敲打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周围的人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
那《二泉映月》的调子,像田里的晚风轻轻穿过稻穗,先是悠悠地爬上心头,热乎劲儿上来后,又缓缓沉降到脚底板。整个场子如同被山泉洗礼过,静谧而庄严,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大伙抬头对望,眼里的笑比田埂上的野花还自然。无需言语,那份对茅山涡、对脚下这片黄土的深情厚意,如同老树根盘根错节,紧紧交织在一起。
此时,夜愈发深沉,可大伙的心却亮堂堂的,仿佛被这乐声点燃了一盏灯,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的路。我们都明白,这文化的火种,在茅山涡这片土地上,只会越烧越旺……
就像曾经村里有个孩子,叫小虎。他从小痴迷音乐,可家里穷,连一把像样的乐器都买不起。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