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之日?”却不知,石像的眉心间,正闪烁着太初石核的碎光——那是他留给人间的“石脉灵根”。
山民们在石像前修建“合石祠”,发现双岩裂隙从此永不闭合,五色清泉四季流淌,遇旱则甘冽,逢涝则温和;岩间的《耕石经》字迹自动更新,竟能根据年景变化,指导百姓种植。更奇的是,合掌松的针叶上,常常凝结着形似石纹的露珠,饮之可治跌打损伤。
七、鳞痕千秋:风雨如晦见石心
唐代天宝年间,灵山爆发山火,百姓们抱着石像痛哭,忽见双岩裂隙发出青光,竟将山火引向无人区;宋代苏轼任信州知州时,饮了石像掌心的清泉,竟在岩壁上题下“石合如心,水润如德”八字,字迹百年不褪;明代徐霞客登临此峰,见双岩在雨中如夫妻相偎,题诗壁上:“双岩合璧千年泪,化作甘霖润九州。”
近代抗战时期,日军企图爆破石合峰修建炮台,炸药却在石像前莫名失效,指挥官夜梦合石仙人持剑怒斥,惊醒后见掌心布满石纹,遂仓皇撤退;2003年南方大旱,灵山地区却因石合峰的岩泉系统,成为唯一丰收的区域,水文专家发现,双岩裂隙竟能自动调节地下水位,恰如合石当年所授的“坎艮相生”之术。
八、云深石语:松涛犹唱护山谣芒种,灵山景区的悬空栈道上,导游小林正指着远处的双岩巨峰:“那就是石合峰,由两块花岗岩巨石相合而成,中间的裂隙被誉为‘天地之缝’。当地人都说,这是合石仙长的化身……”
游客们驻足仰望,只见双岩之间的裂隙中,合掌松的枝桠仍在半空相握,针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五色光晕。忽然,山风大作,竟将云雾吹成合石仙人的轮廓,绕峰三匝后,化作细雨飘落。有孩童指着石像惊呼:“妈妈,石爷爷的眼睛在动!”
小林笑着解释:“那是阳光穿过合掌松,在石像上投下的光影。不过老一辈人说,每当有旱情,石像掌心的水珠就会变大,提醒大家节水。”说话间,一位地质学家正在记录岩间的水文数据,他的仪器显示,石合峰的裂隙系统竟能过滤重金属,保持水质纯净——正是合石当年以石髓净化水脉时,留下的“活石灵枢”。
暮色中的石合峰渐渐笼罩在青雾中,石像的轮廓与双岩浑然一体,仿佛一位沉睡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