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他的左肩。
“罢了……”灵虚抹去嘴角鲜血,忽然盘坐于聚灵石上,双手结“紫微镇天印”,“愿以一身化峰石,换得人间永无旱。”话音未落,他的身体渐渐石化,道袍化作岩纹,青铜琴融入平台,唯有双目仍泛着星光,凝视着东方的桃溪镇。天兵们惊惶退去时,听见石峰发出轰鸣:“五峰在,旱灾消;民心在,道统存。”
六、玄台遗响:万载松风话太初
灵虚坐化后,中台峰有了异象:平台中央的石像与真人一般无二,道袍上的星斗纹会随季节变换位置,掌心永远托着一团雾气,干旱时化雨,洪涝时化虹。山民们在石像前修建“太虚观”,观中三清像后,独留灵虚的青铜琴,弦上系着当年的九色丝绦,风过时便会自动鸣响,曲调正是他生前所奏的《抗旱曲》。
百年后,有位云游道士在石像下捡到半片玉简,上刻《中台护民经》,记载着灵虚当年观测天象、治理旱灾的秘法。桃溪镇的百姓依经中所言,在五峰种植不同属性的树木:东峰植松(木),西峰种竹(金),南峰栽枫(火),北峰育柏(水),中峰养梅(土),竟形成天然的五行调气阵,从此灵山再无大旱。
如今登临中台峰,可见石像道袍的褶皱里生长着“还魂草”,传说能治百病;平台边缘的八卦池已化作小湖,红鲤依然在水中游动,见人便会摆尾,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故事。游客们触摸石像的掌心,常觉有丝丝凉意渗入,恍若灵虚的仙气仍在护佑众生。
每当暮色笼罩五峰,中台峰的石像便会被金色余晖勾勒出轮廓,恰似灵虚当年踏剑而立的模样。山风掠过石像的眉梢,发出低沉的呼啸,不知情者以为是松涛,唯有老山民知道,那是灵虚在默念《道德经》,在守护他用生命换来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