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五十年,子墨在挂衣峰下建了座“织云书院”,每日巳时都会登上峰顶,对着悬衣岩诉说心事。岩面上常浮现出当年场景:素衣为他织造云纱时,指尖银辉落入砚台,化作会流动的云纹;在镜溪画雾时,裙摆流苏扫出的涟漪化作护田的云墙;恶作剧时,酒窝里的云气落在他的宣纸上,竟成了能避雨的墨宝。
北宋政和年间,方腊起义军途经灵山,欲砍伐峰下的松林作云梯。先锋部队刚靠近挂衣峰,忽见峰巅的云气化作千军万马,为首女将身着素白甲胄,手持织云梭幻化的银枪,枪尖所指之处,松木竟自动弯成拱桥,让士兵无法靠近。贼首的利斧刚要砍下,斧柄忽然缠满云纱,落地时竟成了柔软的绸带,全军惊恐,以为冒犯了云神,遂焚香而退。
元代以后,挂衣峰成了天下有情人的祈愿地。每逢七夕,情侣们带着自制的云纹衣饰登上峰顶,将两人的名字绣在云帛上,挂在悬衣岩前。传说若云帛被晨雾浸透却不坠,则能得到素衣仙子的祝福。才女管道昇曾题诗:“一梭织就万年愁,云衣化峰护九州。青鸾不渡银河水,只向灵山结素俦。”她在镜溪畔抚琴时,云气竟聚成素衣虚影,与她共舞,袖中飘落的云纱化作油桐花,铺满溪面。
七、云鬟雾鬓:千年织就护山图
明代万历年间,信州知府钱德洪在峰巅发现残缺仙文,乃素衣化峰前刻下的《护云咒》:“云为肌骨,雾为裳,灵山有女护耕桑。织就千重云衣障,不教人间受雨霜。”他依咒文在峰腰修建“织云亭”,亭中石桌刻着云纹棋盘,对弈者若心怀赤诚,棋子便化作真云雀,围绕挂衣峰飞翔三日。曾有对老夫妇在此对弈,黑子化作乌云遮日,白子化作白云挡雨,竟让山下的稻田喜获丰收。
最神奇的当属“挂衣朝雾”奇观。每日卯时三刻,悬衣岩会自动收集晨露,与岩中的云气混合,形成半透明的云衣虚影。虚影先是抬手整理鬓边云丝,继而转身露出衣袂上的灵山地形图,每道衣褶都对应着一处村落或梯田,最后对镜一笑,晨光穿透雾岚,在峰壁投下七彩衣纹,如仙子在展示新织的护山云衣。山民们说,这是素衣在向子墨汇报人间疾苦,千年来从未间断。
清康熙年间,词人纳兰性德游灵山,遇卖云纹手帕的老妪。竹篮里的素帕绣着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