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每一道编织的纹路,都是前人的心血与期待。
六、夜灯下的千竹千魂
回到青岚阁时,陈爷爷点亮了竹制的气死风灯,暖黄的灯光映着满墙的竹编,仿佛整个屋子都被竹林环绕。小满坐在藤椅上,看爷爷从樟木箱底取出一本更古老的手札,封面上“竹魂录”三个金字已有些斑驳,翻开后,里面竟夹着片枯黄的竹叶,叶脉间隐约可见细小的墨迹。
“这是葛洪当年留下的竹编手记。”陈爷爷的声音放得很轻,仿佛怕惊醒了历史的尘埃,“里面写着,‘竹有千节,节节能通神;人有千念,念念皆为魂’。从前我不懂,直到看见你编龙须时的样子——当你的念头纯粹得像七叶莲的露珠,竹条就活了。”
小满凑近细看,手札上的小楷记载着各种竹编秘法,其中一页画着复杂的星图,旁边注着:“龙身需合二十八宿之数,每节竹篾对应一星辰,方得天道护持。”她忽然想起庙会上的彩旗,原来每面星宿旗都是竹编龙的一部分,整个云溪镇的庙会,竟是一场盛大的竹魂祭典。
“爷爷,那现在的竹编龙,还能引动星光吗?”小满指着墙上的竹龙问道。陈爷爷笑了,从案头拿起她白天编的小龙:“你看,这小龙的龙须还带着七叶莲的露珠,等明天太阳出来,萤石粉就会吸收阳光,到了夜里,自然能映出星光。”说着,他将小龙放在窗台上,月光正好照在龙须的水纹上,竟真似有一条微小龙影在月光里游动。
七、晨曦中的非遗新生
三月四日的晨曦中,云溪镇的小学操场上,一场特殊的竹编课正在进行。小满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爷爷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竹条,看着台下四十双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摸到竹条时的心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编竹蜻蜓。”小满展开竹篾,示范着编织的基本手法,“但在编之前,大家先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灵山风景——是玉京峰的积雪,还是鄱阳湖的波光?”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的小脸上浮现出各种表情,有的在微笑,有的在皱眉,仿佛真的在与竹条对话。
当第一个竹蜻蜓在小明手中成形时,奇迹发生了:竹蜻蜓的翅膀上竟浮现出淡淡的山影,那是灵山特有的层岩纹理。陈爷爷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