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刚才在庙会看到的竹龙,龙须为什么要缠水纹?”小满指着图谱上的龙首部分问道。陈爷爷的指尖划过纸面,眼底泛起微光:“那是‘引龙归海’纹,当年葛仙翁在鄱阳湖畔祈雨,便是以水纹引动竹龙体内的灵气。如今虽不需祈雨,却要让竹编里的精气神活着。”他忽然从腰间取下一个竹筒,倒出几根竹条:“试试?就从编龙须开始。”
三、竹条里的山水精魂
小满捏着细如发丝的竹条,指尖微微发颤。陈爷爷说过,竹编讲究“三分手艺七分悟”,可她总觉得这些竹条硬邦邦的,完全不像糖画那样听话。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竹篾上,她忽然想起今早摸到的七叶莲露珠——那些竹条在晨露浸润后,似乎真的带着某种温度。
“别盯着竹条看,用心听。”陈爷爷忽然握住她的手,将竹条贴在她掌心,“灵山的苦竹长在岩缝里,吸收着日月精华,每根竹纤维里都藏着山风的声音、云雾的形状。你瞧这竹节,像不像玉京峰的层岩?这竹青,可是沾着鄱阳湖水的灵气呢。”小满静下心来,果然听见竹条在掌心发出极细微的“噼啪”声,仿佛是沉睡的精魂在苏醒。
不知过了多久,当小满回过神时,手中的竹条已编出半根龙须,水纹图腾自然流转,末端还微微上翘,竟真似要入水遨游。陈爷爷颔首微笑,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细碎的萤石粉:“这是用灵山夜明砂磨的,从前的老匠人会在竹编完工时撒上,让竹龙在月夜里能引动星光。”小满小心翼翼地将萤石粉撒在龙须上,幽蓝的光芒顿时亮起,映得她的眼睛亮晶晶的。
四、庙会深处的记忆匣子
晌午的庙会达到高潮,城隍庙前的空地上,舞龙队正在表演“七星追月”。九条竹编龙随着鼓点翻腾,龙身里的萤石在阳光下幻化成流动的星河,小满一眼就认出领头的竹龙正是陈爷爷的得意之作“青岚号”,龙睛处嵌着两枚浑圆的夜明珠,相传是从鄱阳湖底捞出的古物。
“小满,来尝尝竹香粽。”母亲端着青瓷碗走来,粽叶青翠欲滴,裹着糯米与竹荪的清香。小满咬了一口,忽然看见人群中挤进来一个穿蓝布衫的老奶奶,手中捧着个漆盒,盒盖绘着褪色的竹龙纹。“竹舟他叔,”老奶奶颤巍巍地递过漆盒,“这是我家老头子临终前让我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