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明日还要去采松针吗?\"明海小沙弥抱着空了的陶罐问。了尘师父笑了,抬头望向窗外的灵山,峰顶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傻孩子,松针年年都会长,就像这腊八粥的香气,总会在腊八清晨漫过信州城的每一条巷子。\"
夜风裹着残余的粥香掠过城墙,吹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不知谁家的孩子在唱新学的童谣:\"腊八粥,松针引,喝了百病都退尽;灵山雾,化成金,暖了脾胃暖了心。\"歌声乘着月光飞向灵山,惊起巢中宿鸟,振翅间抖落的雪粒,恰似散落在人间的点点金光。
这一晚,信州城的百姓都做了个同样的梦。梦里有座青山,山间的松针上挂着露珠,每颗露珠里都映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而在那粥香深处,有个声音在轻轻说:\"暖了脾胃,便暖了人心;暖了人心,便暖了人间。\"
《双坛祈愿录》
一、暮鼓催寒·双坛初启
信州城的腊月初八,天还未亮透,东山顶的启明星便被三十六盏琉璃灯映得淡了。三清殿的飞檐上挂着尺许长的冰棱,在烛火下折射出七彩光晕,而百步外的释迦塔正传来“咚——咚——”的暮鼓,鼓点里混着松木香,惊醒了檐角栖息的寒鸦。
“陈婆婆,您慢些走。”穿月白棉袄的小尼姑明心搀着拄拐的老妪,青石板路上结着薄霜,老人鞋跟上的铁齿刮出细碎的响。陈婆婆怀里抱着个蓝布包裹,里头是给孙子求的平安符,还有昨夜新蒸的枣花馍——她记得去年法会,道长说心诚要带“五谷之精”,便特意留了腊月里头茬麦面。
三清殿侧门,穿八卦纹道袍的清风小道童正踮脚贴符,朱砂写的“五雷镇宅”在灯笼下泛着微光。他听见身后传来袈裟的窸窣声,回头见是灵山寺的了尘师父,颈间佛珠串着颗松塔形的坠子,正是去年腊八施粥时信众捐的。“了尘师父早,”清风忙不迭作揖,“真人说今日卯初开坛,您看这方位”
“道家的九宫八卦与佛家的曼陀罗妙在圆融。”了尘含笑望向殿内,三十六盏铜灯已按北斗方位摆好,中间的香炉里龙涎香正腾起细烟,“当年建这双坛时,智空长老与玄真子道长曾在坛前对坐三日,方定下这‘天圆地方’的格局。”
二、卯初开坛·双辉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