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坐在茅庐前的竹椅上,望着祈福墙的方向。手机依然在震动,但他没有打开,而是从口袋里掏出禅修团发的七叶莲香囊,放在鼻尖轻嗅。忽然,他起身走向祈福墙,在“心稳则业稳”的木牌旁,又挂了一块新的:“愿做灵山的青苔,慢一点,却扎根更深。”
无念法师站在“灵山重生碑”前,月光为他的禅衣镀上银边。他想起重建时的场景:八十岁的老茶农背着竹篓运送石块,年轻的程序员利用3d建模设计茅庐结构,就连住院的癌症患者都寄来自己编织的祈福结。“真正的禅修,”他轻声对身边的明远说,“不是避世修行,而是在人间烟火里,修一颗与万物共生的心。”
七、晨钟里的众生归途
次日卯时,小满在晨钟中醒来,发现掌心的平安符不知何时被露水打湿,金粉晕开,竟在纸巾上留下类似七叶莲的图案。她收拾行李时,看见茅庐的梁柱上刻着小字:“云雾聚散终有时,此心长向灵山栖。”那是用红漆写的,字迹已有些斑驳,却带着温暖的力量。
送别时,明远师傅递给每位游客一株七叶莲幼苗:“种在阳台,便是灵山的一角。”小满接过幼苗,发现根部裹着灵山的腐殖土,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她忽然明白,灵山的禅修不是短暂的逃避,而是带着这份宁静回到尘世,在书桌前、在通勤路上、在电脑屏幕前,都能记得洗心池的涟漪、祈福墙的私语、重生碑的坚定。
当班车驶离云隐谷,小满隔着车窗回望,九十九间茅庐已化作云雾中的几点黛色,唯有“灵山重生碑”在晨光中清晰可见。她知道,那些在禅修中收获的感悟,那些与陌生人共享的感动,那些在自然中寻得的力量,都将成为她面对生活的勇气——就像灵山的云雾,看似柔软,却能托起整个星空。
暮色降临时,云隐谷又迎来新的访客。一位高考学子在祈福墙前驻足,慎重地写下“愿得澄明心”;一位刚经历创业失败的中年人摸着重生碑上的凤凰纹,眼中重新燃起斗志;还有那位轮椅上的女士,正在药香谷教新人辨认七叶莲,她的红围巾在绿叶间格外鲜艳,像一团不熄的火。
无念法师站在观星台上,看着山下闪烁的灯火,忽然想起《楞严经》中的句子:“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灵山的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