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迹,而是千万个凡人在每个团圆之夜,用真心与天地对话,让思念与感恩,化作永不熄灭的灵响,在月轮下,在峰峦间,在每个懂得敬畏的心中,代代相传。
〈灵山灯海〉
一、戌时绝顶·月魄初临
中秋夜的灵山之巅悬浮在云海之上,三十六座峰峦的轮廓被月光镀成银琉璃,主峰玉京峰的三清殿飞檐挑着十二盏青铜月灯,灯影落在金瓦上,流淌成液态的银辉,仿佛整座殿阁都在月光中轻轻摇曳。海拔一千四百米的殿前广场铺满月光石,石面天然的星斗纹在暮色里苏醒,与天上的银河遥相呼应,形成贯通天地的光脉。
七十三岁的主祭陈真人站在殿阶中央,手中托着直径三尺的“万灯罗盘”,盘心嵌着从月魄岩采集的千年月光石,边缘刻着三教共尊的符文:道教的太极、佛教的莲花、儒教的井田,每道纹路都用红茅晶粉填色,在掌心发烫——这是太昊氏时期便流传的“灯海祭器”,唯有月圆之夜才能唤醒其灵脉。
“点灯——”老人的声音如松涛漫过峰谷,三十六名道童应声推开殿门,七十二盏琉璃灯依次亮起,灯光映着他们素白道袍上的茅叶纹,恍若一群月中仙童降临人间。信众们早已聚集在广场四周,每人手中捧着特制的孔明灯:灯体用红茅染的素纱制成,绘着自家的祈愿纹——有的是母亲为病儿求的七叶莲,有的是游子为双亲绘的归舟,还有的是匠人期盼的锻铁火星。
二、亥时祭仪·灯芯初燃
月上玉京时,陈真人开始点燃罗盘中央的月光石。他用桑枝蘸取鄱湖晨露,在石面画出太极图,露珠竟自动聚成火焰,燃起淡蓝色的光焰,那是“月魄真火”,能点燃凡人心中的祈愿。“此火不灼身,灼心;不焚物,焚念。”老人转身,目光扫过信众,“当灯芯与心脉共振,便是灵山回应之时。”
信众们跪地捧灯,阿莲将手中的孔明灯轻轻放在月光石前,灯面上绣着母亲临终前的遗愿——“愿天下织娘,手巧心明”。素纱遇火不焚,反而泛起微光,灯芯处缠着的七叶莲露突然蒸发,在灯面映出母亲的剪影。十二岁的小玉攥着兔儿灯,灯底刻着她偷偷写下的心愿:“愿阿姐不再流泪”,此刻兔眼处的红茅晶突然亮起,像被月光吻醒的星辰。
主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