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进行到“分茅”环节时,长老用玉刀割下七株最粗壮的红茅,茅根处渗出的汁液竟呈琥珀色,滴落在青铜酒樽中,与米酒混合后发出虹彩。“此乃茅之精魄,”长老将酒樽递给排头的老匠人,“饮之者当铭记:红茅生于瘠土,长于风霜,其色愈烈,心愈纯。”当酒樽在人群中传递时,秀秀看见老匠人们饮下后闭目颔首,仿佛在与百年前的先辈对话。
三、染色秘术
位于中灵山腰的染坊是座悬空的吊脚楼,三十六根松木柱扎根在岩缝中,屋顶的青瓦上常年飘着淡红色的雾气。采回的红茅被分门别类:嫩芽用来染最鲜亮的“朝晖红”,成熟叶片染“晚霞绛”,老根则熬制“丹砂紫”。七十二岁的染匠吴师傅正在指挥学徒清洗茅叶,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叶片时,能准确辨别出哪片适合哪种色度——这门手艺,他从十二岁跟父亲学起,至今已整整六十年。
“头遍洗用山涧活水,二遍洗加松针汁,三遍洗要在月光下。”吴师傅的声音在木楼中回荡,学徒们小心地将红茅放入半人高的木盆,清水没过叶片时,水面立即泛起细碎的红光,如同撒了一把碎珊瑚。陈阿婆带着秀秀站在染坊门口,看着浸泡红茅的木桶被漆成朱红色,桶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那是防止色素流失的古老咒印。
七天后的子夜,染坊迎来最关键的时刻。吴师傅亲自点燃灶下的栗炭火,三十六口染缸按八卦方位排列,中间最大的“天枢缸”里,浸泡了七日的红茅已经化作绛红色的浓汤,表面浮动着金箔似的光膜。当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吴师傅手持枣木搅拌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搅动,每搅动三圈,便往缸里撒一把磨成粉的白云石——这是让红色更沉稳的秘诀。
“起帛!”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吴师傅一声令下,七名染匠同时提起浸在染缸中的素帛。原本雪白的丝帛在出缸的瞬间绽放出惊人的光彩:靠近缸面的部分是朝阳般的橘红,中间是燃烧的赤霞,靠近缸底的竟带着紫晶般的光晕。丝帛滴落的染汁在青石板上溅起小火苗,转瞬即逝,却在地面留下淡淡的茅叶纹。
“快看!是二十八宿图!”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抬头,只见染匠抖开的丝帛在晨风中舒展,天然形成的色晕竟勾勒出北天星空的图案。秀秀看见陈阿婆眼中泛起泪光,老人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