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在老者周身凝成十二座山峰的虚影,正是嵩山十二峰的微缩。老者长叹:“吾乃北魏时羽化的方士,奉命镇守此坛。世人只道金简是帝王祈福之物,却不知它是天地灵脉的‘调音器’——灵山属‘青灵之脉’,嵩山属‘黄中之道’,两脉相和,方能保人间风调雨顺。”
四、灵脉共鸣
老者话音未落,金简突然发出清越鸣响,如编钟齐奏。胡超只见丹炉中的烟雾骤然化作江河湖海之形,与金简的光影相互缠绕,嵩山的岩石开始震颤,竟有细碎的金光从岩缝中渗出,如同山魂在苏醒。远处山脚下,隐约传来百姓的祈福声——原来晨雾中,已有香客沿着石阶攀爬,他们捧着麦穗与鲜果,在山道上排成蜿蜒的长队。
“看那。”老者抬手,烟雾凝成的水镜中映出灵山景象:拥笔峰的岩洞此刻正泛着微光,药庐前的老银杏突然落叶纷飞,却在半空凝成“福”字。胡超心中一震,忽然明白灵山与嵩山的关联,在于“医”与“礼”的呼应——灵山以草木济世,嵩山以礼法安邦,金简则是连接两者的纽带。
当金简缓缓落在祭封坛的凹槽中,整个嵩山突然亮起金色光网,从绝顶蔓延至山脚,每一棵松树、每一块岩石都被镀上金边。老者的银须在光华中变得透明,他笑道:“当年武后投简,实为顺应天地灵脉的异动。如今你送简归位,两脉相合,江淮之地的水患、中原的旱情,自会消解。”说罢,他化作一道青烟,融入丹炉之中,唯有炉中丹药“当啷”落地,滚到胡超脚边,散发着续命的异香。
五、归山余韵
暮色降临嵩山时,胡超与师父乘鹤返程。回望祭封坛,百姓们正围着石坛跪拜,火光与月光交织,将他们的身影投在山壁上,如同古老的岩画。金简的光芒已隐入石坛,唯有峰顶的云海仍泛着淡淡金辉,像是天地间一场盛大的告别。
回到灵山已是次日清晨,拥笔峰的晨雾尚未散尽,却见药庐前聚集了许多山民——他们背着竹篓,里面装着新采的山药与山莓,见到胡超归来,纷纷跪地叩谢。“神医昨夜,嵩山方向突现霞光,今日俺们田里的麦苗竟挺直了腰杆!”一位老汉颤巍巍地捧着麦穗,穗头饱满得几乎坠地。
胡超站在药庐前的石碑旁,指尖抚过“胡公药庐”四字,忽然听见山风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