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访问,并加以改进。
道光二十年(1840 年),已在海外游学九年的丁拱辰听闻鸦片战争爆发。
英吉利炮舰肆虐中国东南沿海,攻陷诸多口岸城镇,忧心如焚,当即回国。
回国后,他沉痛上书清廷:“现值英夷悖逆,恃其炮火,滋扰海疆,生志切同仇。”
并夜以继日整理西洋武器资料,编着成《演炮图说》,通过时任御史的同乡抵抗派官吏陈庆镛献给清廷,却未获重视。
他并未气馁,自费千金将书刊刻行世。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他带着自制的象限仪,从福建老家奔赴广东“军营投效”。
此时,林则徐已被遣戍,广东军事由“靖逆将军”奕山主持。
这年冬天,丁拱辰在广州燕塘向团练大炮手传授炮法,“用象限仪测视演放”,奕山检查后认为“尚为有准”。
经奕山等批准,他在广州按设计铸炮,所制大炮采用滑车绞架,能改变射击角度和方位,重量从一千斤至八千斤不等,灵巧结实,操纵便捷,成为当时的先进武器。
因丁拱辰出色的发明创造,奕山奏请清政府赐他六品军功顶戴。但不久,随着《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此事便没了下文。
此后几年,他继续经商与钻研,编写《演炮图说后编》等书籍,对制造大炮、炮弹及枪炮测量、演练教习等作进一步阐发。
直到太平天国起事,清廷才又想起他来。
-----------
(注:关于丁拱辰画的火车示意图,放在后面‘作者有话说’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