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128章 意难平(3/4)
虽说我现在没钱,但我会到枢务堂去申请一笔专门费用,大家应该会同意的。”

    左宗棠哼了一声:“你倒是好心。”

    此时,萧云骧想起原本历史中,这“左骡子”劝曾国藩称帝的事,不由笑出了声。“我既然来了,就不能让你再为清廷效力,不然我意难平。”

    左宗棠奇怪道:“什么你来不来的,莫名其妙。” 萧云骧发现说漏了嘴,连忙转换话题:“左先生,今日我要去巡视军工作坊,你去不去?”

    左宗棠斜了他一眼:“这么机密的事,现在也让我看了?”

    萧云骧哈哈一笑:“反正你也回不去了,保不齐你的那些前同僚,会把酉阳战败的事全推到你身上,咸丰小儿早恨死你了。”

    左宗棠心中恨恨,颇有几分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去就去,正好把你们的机密全看个精光。”

    -------------------

    (注:以下这段是对左宗棠的剖析,与剧情无关,不想看的小伙伴可以跳过,不影响小说正常阅读。

    或许不少小伙伴觉得,左宗棠肯降西军这事儿荒诞至极,认为这是作者强行给主角开金手指。然而,细究历史便会发现,左宗棠对清廷并非死心塌地的忠诚,更像是深受儒家教育影响下的一种惯性使然,也是鉴于只有清廷这个平台,才能让他施展抱负的无奈妥协。

    据《曾国藩家书》侧面记载,左宗棠曾评价清廷高层“畏洋如虎,御民如仇”,虽未明确指名道姓,但矛头显然直指统治者;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他在私信中向曾国藩坦言:“当今之弊,不在长毛而在朝堂。”(《曾左书札集》)

    左宗棠早年因“樊燮案”得以获救,关键人物是满族权臣肃顺。肃顺以“满汉联合”之策拉拢湘军集团,左宗棠对此心怀感激,却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联盟的脆弱性。他在私人场合坦言:“满人用汉,不过权宜之计。”

    1872年在西北任职期间,左宗棠致信陶桄提到:“各省协饷积欠,官吏中饱,几成痼疾。”他直言清廷财政制度“徒有其名,难济实用”,深刻揭露了地方官员贪污军饷的普遍现象。

    左宗棠晚年任军机大臣时,曾私下批评清廷中枢“满员十占其七,而实能任事者不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