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行事需格外谨慎,不可授人以柄。”她的声音轻柔却沉稳,虽未明确给出具体建议,但话语中满是对局势的担忧和警醒。朱棣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同,虽没有直接的言语回应,但眼神中透露出对徐氏提醒的重视 。徐氏默默点头,虽未深度参与具体谋划,但她的每一句提醒都让朱棣在复杂局势中更加警醒,在生活起居与内务管理上,也为朱棣免去诸多后顾之忧。
而在应天,奉天殿内庄严肃穆,巨大的朱红立柱矗立两旁,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材魁梧,不怒自威,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仿佛能看穿人心。
“传黄子澄、齐泰进宫!”朱元璋声如洪钟,威严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不多时,黄子澄和齐泰匆匆赶到,两人一进殿门,便立刻跪地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目光如炬地说道:“朕召你们前来,是想听听你们对藩王之事的看法。如今大宁战事已平,但藩王势力强盛,始终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黄子澄上前一步,神色急切,拱手说道:“陛下,藩王势力膨胀之势已如脱缰野马,若不即刻采取强硬削藩之策,恐来日酿成大祸,危及我大明江山社稷!”他眉头紧锁,额头青筋微凸,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朝服的下摆,情绪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拔高。
齐泰一听,立刻向前跨出一步,反驳道:“黄大人,话可不能如此草率!藩王皆为皇室宗亲,且驻守各地要地,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时若贸然削藩,边境不稳,民心浮动,恐引发内乱,这后果谁来承担?”他面色涨红,直视黄子澄,眼神中满是不赞同。
黄子澄涨红了脸,猛地转身面向齐泰,手指几乎戳到对方脸上,怒声道:“齐大人,你这是畏首畏尾!如今不果断出手,难道要等藩王们羽翼丰满,公然谋反吗?那时再想挽回局面,可就难上加难了!”
齐泰也不甘示弱,向前逼近一步,大声道:“黄子澄!你只知一味蛮干,却不考虑后果。削藩之事,需徐徐图之,怎能操之过急?你这是将大明江山置于险地!”两人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激烈争吵起来,朝堂之上气氛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