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终于回过头,他盯着李东阳,问道:“阁老,朕金口已开,此时若改变处罚态度,岂非对天下人说明朕错了?”
李东阳摇头道:“皇上无错。”
弘治皇帝又问道:“洪御史在潮河川营缮的如何?”
李东阳脑子快速思考,弘治皇帝话语转变的太快,他实在有些难以琢磨天子究竟意欲何为,只能边想边道:“洪御史才抵达潮河川没多久,工事尚没开启。”
“哦,他是御史,又为风宪,国事要多多关心,勿要只顾埋头修边。”
李东阳拱手:“臣会转达于宣之。”
弘治皇帝挥挥手道:“你下去吧,朕召你来也没什么旁的事。”
“微臣告退。”
望着李东阳离去的背影,弘治皇帝微微叹口气,疲惫的揉了揉额头。
最近总感觉头疼胸闷,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朝事折磨的他疲惫不堪,他早就生出退意。
只是怎么才能让自家儿子合理的接替自己执政,他一直都在思考,今天召李东阳来就是因为此。
只是这个代价或许有些残酷。
……
李东阳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弘治皇帝今天的用意,皇上先问了刘阁老等人的情况,如果皇上不想刘阁老下台,就不会准许刘阁老等人的致仕。
刘阁老只是皇上投石问路的引子,那么皇上真正的用意应该在伦文叙这群翰林院官身上。
皇上特地提到伦文叙等翰林都是国家未来重点的培养人才,昨日脑子一热,将这群人全部流放偏区,应当是后悔了。
因此他才会特地提到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洪钟,又言说洪钟身为风宪官,应当多提一提朝事。
他是皇帝,说出去的话当然不可能收回来,即便是错的,这个意志也要贯彻到底。
但他可以通过御史的劝谏而改变主意,这样既可以成全他从谏如流的名声,又可以改变此前贬伦文叙等翰林的错误决策。
李东阳几乎瞬间便想明白了弘治皇帝今日召见自己的用意,于是回到府邸后,以最快速度给还在潮河川修边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写了一封信,将今日分析全部告知洪钟。
趁着伦文叙这群翰林官还没走远,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