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没人敢当着她的面问,她就装作不知道。
水泥路再好,也还没修到北平,没有修到百官们的门口,所以长安装聋作哑不理人,那这些人也装聋作哑,就是不提给长安封赏的事情。
朱长春也不心急,因为他在等长安说的礼物。
当初允许宗室科举后,身在云南的郑王之子就率先站出来响应号召了。
朱长春还亲自写了家信,去鼓励这位不知道隔了多少房的堂弟,赞其心志高远,不坠先祖之名。
然后在发财看到郑王封地里的橡胶树都成熟了后,长安也打着关心旧友的名义,给郑王送去了一车书籍和历年考试真题,其中还有孔山长的批注。
前去送温暖的人,在受到郑王的亲切接见后,面对郑王的疑惑,解释道:“我们大人也曾在文华殿读书,还看到过王爷您的作业呢,如今送来这些,也只是同窗之谊罢了。”
郑王在就藩前,也是在宫里读过书的,但是那时候太小了,没读两年就出来了,这都过去几十年了别说是作业了,就连门窗都不一样了,毕竟郑王当初还是在金陵读书呢。
可郑王还是感动的跟什么似的,对素未谋面的这个同窗嘘寒问暖,同时也对当今感激涕零的,没办法,谁让来送温暖的是内侍呢。
就这样,长安和郑王搭上了线,并在无意中表示对橡胶树很好奇,然后郑王就派北上读书的儿子,带去了一船的橡胶树,美其名曰给同窗的见面礼。
郑王上了请安折子,啰里啰嗦了一大堆,夹带了几句这个见面礼的事儿,要表达就是一点,可不是藩王私交大臣啊,只是一些树苗,不值钱的。
值不值钱的,要看这东西怎么用了。
在郑王手里,这橡胶树就只是个物件。
可在长安手里,那就是她进京之路上的石头了。
长安用石头划开橡胶树干,露出了里面的粘液,“加把劲,争取早日给大马驹送辆马车。”
取了橡胶液,又是晒干,又是捶打定型的,再抹上桐油防止老化,包裹着橡胶带的木轮就制好了,再在车厢和车架之间垫上橡胶垫,用作弹簧减震。
长安坐上去后,和发财感慨:“终于不颠颠了,这要是再配上水泥路,那舒适度才简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