墉义正言辞地宣判:“科举乃朝廷抡才大典,关乎社稷兴衰,容不得半点舞弊。尔等为谋取私利,竟敢泄露考题,草菅人命,罪大恶极。今依大清律例,将山东巡抚押送京城受审;将赵德昌、公孙富等人即刻问斩,其余涉案人员,按情节轻重,分别论处。”
消息传出,山东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些被冤屈的考生也终于沉冤得雪,对刘墉感恩戴德。此次乡试奇案,在刘墉的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然而,就在乾隆五十一年山东乡试放榜之日,气氛热烈又紧张。寒门学子宋建高中第一名举人,这本是天下同庆、彰显科举公正之喜,然而,一场阴谋的暗流却在平静表象下悄然涌动。
宋建本出身世家,胶州南乡香甸人,后因家道中落变为农耕家庭。但他凭借自身的聪慧与苦读,一路过关斩将。乡试之中,他对答如流,见解独到,令刘墉等主考官大为赞赏,被公认为头名举人。
消息传来,宋建家中一片欢腾,而山东青州府的世家大族们却脸色阴沉。在他们眼中,科举之路应是他们子弟的专属通道,寒门之人怎能染指头名之位。以王、谢两大家族为首,他们决定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寒门“状元”一点颜色瞧瞧,也顺便打压一下日益受乾隆帝器重的刘墉。
刘墉,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听闻了世家大族的阴谋。他深知,若不加以阻止,宋建这位才华横溢的寒门学子必将遭逢大难,科举的公正也将被践踏。
这日,刘墉刚从外回家,便接到甄平来报:世家大族准备在宋建回乡祭祖途中设伏,诬陷他偷盗财物,意图将其置于死地。刘墉眉头紧皱,心中暗忖:“这些人也太过张狂了。若得逞,不仅宋建性命不保,天下寒门士子之心也会寒透。”
得知此消息后,刘墉不敢有丝毫耽搁。他一方面安排甄平暗中保护宋建,另一方面着手收集王、谢两大族阴谋的证据。然而,这两大族行事极为隐秘,他们买通了许多人,销毁了不少关键线索。刘墉深知,要想扳倒这些势力庞大的家族,绝非易事。
与此同时,宋建已踏上回乡之路。他满心欢喜,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在一处偏僻的山林中,一群黑衣人突然杀出,将宋建等人团团围住。为首的黑衣人恶狠狠地说道:“你这不知死活的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