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刘墉 敬上
写罢,刘墉小心将奏章封好,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数日后,京城皇宫。乾隆坐在御书房,看着刘墉的奏章,脸色阴晴不定。一旁的纪晓岚察言观色,小心说道:“陛下,这刘墉此番言论,实乃真心悔过,还望陛下三思!”
乾隆沉思片刻,说道:“刘墉啊刘墉!罢了!罢了!你和你的父亲一个模样,事事为国着想,为民请愿!看在你如此诚恳之上,朕……”
纪昀忙道:“陛下,英明!虽说这文字狱乃是维护朝廷威严之手段,若轻易实施,恐生乱子,于我大清不利呀!”停了一下,纪昀继续说道:“俗话说‘正人先正己’,难道陛下也要给自己定一罪名否?”
乾隆听了很是疑惑地看着纪晓岚说道:“朕?朕何罪之有啊?”
“陛下!请你仔细想想看,每到大早朝之日,陛下您坐在何处?”纪昀诡异地说道。
“乾清宫宝座之上啊!怎么了?”乾隆仍然疑惑地反问道。
“陛下!那乾清宫龙椅的上方挂着什么?”纪晓岚仍然诡异地说道。
“那宝座之上挂着‘正大光明’匾额……”乾隆说着说着猛然间捂住了自己的嘴,不敢再往下说了。
纪晓岚躬身低头说道:“陛下经常坐在那里,难道是想着恢复大……”乾隆赶紧上前捂住了纪晓岚的嘴,左右看了看没人说道:“这刘墉真是祸根,差点把朕也拉入这祸事之中!不过更可恨的是那些借机搞事夸大事实者!朕决不轻饶!朕命你,带领大内侍卫结合都察院严查朝中官员借机报复、夸大事实,大肆设立文字狱者。一旦查实给予严惩!”
“微臣遵旨”纪晓岚领旨去了。乾隆重新颁布旨意昭告天下,如果再查关于针对大清朝廷的诗书字画时候,绝不能夸大事实,引起天下文人不满。更不能牵连众多,使其背道而驰。
不久,旨意传出,乾隆虽未完全停止文字狱,但对其规模和力度有所控制,也对一些因文字狱受牵连的文人予以赦免。
消息传到江苏,刘墉稍稍松了口气,然而他知道,要彻底改变这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刘墉的罪己奏章,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民间对刘墉的评价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