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或三十五年(前625年)的春季,秦国大地笼罩在一片肃穆而略显沉重的氛围之中。虽然春寒尚未完全消退,风中仍带着些许凛冽的寒意,但秦穆公心中的怒火却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燃烧。崤之战的惨败,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秦穆公的心头,让他始终难以释怀。那场失败不仅让秦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让秦穆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晋国为之前的所作所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洗刷那耻辱的一战。
于是,秦穆公开始精心筹备复仇的计划。他日夜操劳,精心挑选精兵强将,最终决定派遣孟明视等大将率军出征。这些将领都是秦国的栋梁之材,他们肩负着秦穆公的期望和秦国的荣耀,毅然踏上了征程。秦军浩浩荡荡地朝着晋国进发,战旗猎猎作响,战马奔腾嘶鸣,气势如虹,仿佛要将之前的耻辱一扫而空,决心要一雪前耻。
晋襄公得知秦国来犯的消息后,自然不甘示弱。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领兵顽强抵抗。晋军上下士气高昂,他们凭借着晋襄公的英勇指挥和自身的顽强斗志,迅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秦晋两国的军队一路前行,双方剑拔弩张,气氛愈发紧张,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杀气。两国的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战场上一决高下。
二月七日,两军终于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狭路相逢。彭衙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战场上,喊杀声震天,战马嘶鸣,尘土飞扬。秦晋两国的士兵们为了各自的荣誉和国家,奋勇拼杀,战场上一片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然而,或许是秦军尚未完全从崤之战的阴影中走出,心中仍存有几分畏惧;又或许是晋军的抵抗异常顽强,晋襄公的指挥得当,使得晋军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经过一番激烈交锋之后,秦军竟最终大败。孟明视等人无奈之下,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退兵返回秦国。他们望着身后狼藉的战场,心中满是不甘与悲愤,但又无可奈何。
当消息传回晋国,晋国上下皆是欢呼雀跃,仿佛一场盛大的节日。晋国的百姓们奔走相告,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晋国的贵族们更是得意洋洋,他们戏谑地把这支狼狈而归的秦军称为“前来拜谢恩德的部队”,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