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的冬季,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吹过晋国与郑国的山川大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沧桑与变幻。就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晋国的大国君主晋文公和郑国的贤君郑文公相继驾鹤西去。他们的离去,如同两颗璀璨星辰的陨落,让各自国家的命运笼罩在一片迷茫的阴云之下。
此时的秦国,也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蠢蠢欲动。秦穆公站在宫殿的高处,望着远方,心中谋划着秦国更进一步的宏伟蓝图。
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快马加鞭地给秦国送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这个密探在郑国经营多年,早已在郑国的内线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报网络。他声称,如今郑国国内因文公新丧,举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朝堂之上群龙无首,正是混乱无序之时。他们秘密得知,若此时秦国果断出兵,避开郑国都城的重兵防守,选派一支精锐部队秘密潜行,定可趁虚而入,顺利占领郑国的国都,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消息中还提到,郑国的守军因国丧而士气低落,城防松懈,正是秦国发动突袭的最佳时机。
秦穆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为之鼓舞。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功业的渴望,仿佛已经看到了秦国的旗帜飘扬在郑国的城头。一番思索之后,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举拿下郑国,扩大秦国的疆土,提升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然而,秦穆公这一决策却遭到了蹇叔和百里奚的强烈劝阻。蹇叔和百里奚作为秦国的肱股之臣,多年来为秦国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蹇叔白发苍苍,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跪在秦穆公面前,苦口婆心地劝说:“大王啊,秦军长途跋涉,千里奔袭,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师出无名,郑国必定会有所防备,此行恐怕难以成功啊!”
百里奚也紧随其后,他目光坚定,语气诚恳:“大王,郑国虽乱,但毕竟是诸侯之一,若秦国无端出兵,必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警惕。一旦引起诸侯联盟的干涉,秦国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且,长途奔袭,粮草补给困难,一旦战事拖延,后果不堪设想。于秦国未来的发展不利啊。”
两位老臣的劝说充满了对秦国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担忧。他们深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