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桂和莫珺的耐心劝说下,小武的父母终于被说服,同意一同前往那遥远的藏地。两人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便仔细安排妥当,提前谋划着明年春末的行程。他们将小武的父母也纳入计划之中,从人员的安排到车辆的调配,从药材的准备到食宿的打点,再到行程的规划,事无巨细,一一罗列。既要确保众人安全抵达,又要保证药材顺利交接,更要照顾好小武的父母,不能让他们在路途中过于劳累,因此必须提前出发,为一切留出充裕的时间。小桂和莫珺反复查看计划,确认无误后,才终于放下心来。
虽距离出发尚有数月之久,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前多吉来信提及,藏地匮乏手艺精湛的匠人,诸如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山药、小武等汉人久居藏地,早已习惯了家乡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皆盼能保留故土的习俗。然而,藏地之人虽淳朴善良,却不擅长建造汉地风格的房屋,也难以制作汉地的农具,像锄头、犁等。他们虽能种植粮食,却因缺乏石磨、石碾,无法自行加工,只能在采买药材时,顺便带回一些米面。
因此,此次前往藏地,还需招募一批匠人同行。招募告示张贴于闹市,言明这些匠人将作为女子医馆的后勤人员,每月皆有银两发放,具体工作需听从医馆安排,食宿皆有保障。若途中有人不堪劳顿,也可随队伍返回,绝无勉强。
告示张贴于闹市,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望。有人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为那每月的银两所动;更多人却面露犹豫,藏地荒凉贫瘠,风沙漫天,苦寒难耐,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去受这等罪呢?这份钱虽诱人,可路途艰险,劳苦奔波,实在不好挣。于是,告示贴出去好几天,却无人前来应招。风吹过,那张纸在风中微微颤抖,仿佛也在为这无人问津的局面而叹息。
小桂和莫珺见此情形,心知仅靠这闹市的繁华之地,难以招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们又派人深入山林,到那些偏远的山村去张贴告示。山里人生活贫困,却个个能吃苦耐劳。若是真有哪家为生计所困,渴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或许会有人愿意冒这个险,去挣这份辛苦钱。
又过了一个月,终于有人前来应招。这几个人大多是山里来的汉子,皮肤黝黑,双手粗糙,一看便是久经风霜之人。莫珺将他们带到医馆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