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可要烧他们这些狐狸一个措手不及!”
他眼中闪过一丝寒芒,随即吩咐道。
“另外,即刻张贴安民告示,就说朝廷将在江东推行以工代赈。”
“凡流民愿为朝廷修筑水利、重建家园者,皆可每日领取粮食,家中老幼亦有口粮补助。表现优异者,另有赏钱。”
姜维闻言,精神一振:“以工代赈?主公此策高明!既可重振江东生产,又能化解赈济之弊,一举两得!”
杨仪摆摆手:
“去办吧。江东素号鱼米之乡,如今饱受战乱,人心惶惶,要尽快恢复生产才行。”
“眼下流民遍地,与其让他们坐吃朝廷赈粮,不如给他们机会重建家园。如此,朝廷与百姓皆有益处。”
“属下立刻安排!”姜维大步离去传令。
不消片刻,建业城各处便贴出了朝廷颁布的榜文:
“招募流民、乡勇参与工役,修缮城池、道路、水利,每日工钱粮米若干……不愿出力者,赈粮按月递减……”
榜文一出,街头巷尾顿时议论纷纷。
许多灾民起初还不敢相信,围在告示前仔细研读,确认朝廷真的愿意给活路,不由纷纷落泪感叹:
“蜀汉不愧是仁义之师!肯给咱这些流民一碗饭吃,不像过去那些大户人家,只晓得逼债收租!”
一传十十传百,当日下午,建业城内各处设立的工赈报名点便挤满了踊跃报名的青壮灾民。
有一家老小同时到场,男人报名去工地出力,妇孺领取当日救济之粮。
人们领到粮食,感激涕零,逢人便说:
“多亏杨大人!要不我们真要饿死在逃荒路上了!”
百姓对杨仪交口称赞,俨然将他视作救星。
而与此同时,建业城一些僻静角落里,却有不和谐的声音悄悄响起。
“杨仪如此做法,无非是沽名钓誉!”
一处茶肆中,一名衣着考究却神色阴鸷的中年男子沉声说道。
他压低嗓音,面前几人亦都凑近倾听。
男子是建业城四大家族之一陆家的二房长子陆烨,此刻正暗中与另外几家的人碰头交换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