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负担众多百姓的经商本金。”
南烈的话并非推诿,而是肺腑之言。
他接掌钱庄以来,兢兢业业,将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
蜀汉新政推行之际,杨仪命人在成都郊外兴建商帮作坊,召集工匠铸器制物,所需银两皆从钱庄支出。
这笔开支不小,加之百货堂收益尽归国库,钱庄一时捉襟见肘。
然而,他并未就此罢休,生怕杨仪误会,又急忙补充道:“大人,若能缓些时日,不出半年,钱庄资金便可回笼充盈,届时再推行此策,亦不为晚。”
半年时间看似漫长,却能让钱庄借助一雪堂等产业的收益逐步恢复元气,为杨仪的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杨仪听罢,却轻轻摇了摇头。
“不可,时机稍纵即逝。百货堂初兴,商贾之道方盛,正是一鼓作气鼓舞民心之时。若待半年,恐失先机,民心难聚。”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声音愈发铿锵:“虽钱庄暂缺资金,然我等可借钱庄之名,发行商债票券,吸引朝中文武、富商巨贾投资。此举既可聚拢闲散银钱,又能为百姓经商提供本金,一举两得。”
此言一出,正堂内顿时哗然。
官员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
商债票券?
这是何物?
如何运作?
就连南烈与邹平,亦是一脸茫然,愣在原地。
杨仪见状,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所谓商债票券,乃是以钱庄之名发行的一种凭证。凡购买者,相当于将银钱存入钱庄,每月可得一毫至三毫之利息。待商债到期,方可取回本金及全部分红。”
“此法之妙,在于将官员、富商手中闲散之钱聚于钱庄,再将此钱放贷于民间,助百姓经商。百姓赚得利润后,连本带利归还钱庄,钱庄以此支付商债利息。如此,官员富商得利,百姓有本经商,钱庄亦有利可图,实乃三赢之策。只是风险,需由钱庄承担。”
杨仪侃侃而谈,条理清晰,众人听后,眼中疑惑渐消,取而代之的是惊叹与佩服。
杜微眼前一亮,拍案赞道:“杨大人此计高明!以商债聚资,再以资助民,实乃神来之笔!”
孟光亦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