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通明,烛光映照在案几上的玉玺与御笔之间,显得格外肃穆,然而他的脸上却笼罩着一层阴霾。
吕墨侍立一旁,见刘禅神色沉重,忍不住轻声劝说道:“陛下,时辰不早了,该歇息了。连日来您忧心国事,日理万机,若是累坏了身子,只怕朝中更无人能主持大局啊。”
刘禅闻言,缓缓抬起头,目光中透着一丝疲惫与无奈。
他低声喃喃道:“歇息?朕如今哪还有心思睡着?现如今,这杨仪在朝堂上说发展商贾便发展商贾,说大兴新政便大兴新政,朕这个皇帝,倒像是成了摆设。”
早朝之上,杨仪当众提出大兴商贾之策,言辞恳切,态度强硬。
为了保全朝中其他文官的安全,刘禅不得不同意了他的提议。
然而,下朝之后,刘禅却愈想愈觉不妥,心中反悔之意渐生。
他刘禅虽非英明神武之君,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杨仪如此败坏国家!
除此之外,更令刘禅感到不安的是,如今整个蜀都竟已牢牢掌控在杨仪的无当飞军手中。
朝中百官亦被他的军机处严密监视,稍有异动,便会遭到清洗。
以至于在朝堂上,杨仪说一不二,无人敢与之争辩。
回想起上一次,自己因反对北伐,杨仪竟借机大肆清洗文官,手段之狠辣,令人不寒而栗。
“更何况,现如今整个蜀都都在他杨仪无当飞军手中,百官也都被他那军机处所胁迫!以至于在朝堂上,杨仪不论说些什么,都是说一不二。上次就因为朕不答应北伐,他便对文官大肆清洗。到底朕是皇帝,还是他杨仪是皇帝!”
刘禅罕见地显露出怒意,声音微微发抖,语气中满是不甘与愤懑。
回想诸葛亮在世时,他也曾如此,可诸葛亮是谁?是他的相父,是先帝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更是蜀汉的擎天之柱。
与诸葛亮相比,杨仪又算得了什么?
吕墨见状,微微叹气,摇头道:“陛下,杨仪如今行事愈发僭越,朝堂之上,他不论提出什么,其他官员大多附和,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您贵为天子,却好像事事都得顺着他的意思行事,这……这实在是荒唐!”
“朕也知晓此事荒唐!杨仪所提的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