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有很多关于名教的规定,比如礼仪、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名”的体现。但是王弼觉得,这些名教应该是源于自然的。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本真的状态,而名教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如说,孝顺这个名教,它的根源是人类自然的亲情。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自然地会对父母产生感恩和敬爱之情,这就是自然的状态。然后,社会根据这种自然的情感制定了孝顺的名教规范。
王弼的这个观点让我们看到了“名”和“实”的另一种关系。“名”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基于自然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如果名教脱离了自然,就会变得虚伪和空洞。
明朝的王阳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也和名实之辨有关系。
王阳明认为,知道一个道理却不去做,那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比如说,“孝顺”这个名,如果一个人只是口头上说自己知道要孝顺父母,但是在行动上却不关心父母,那他就没有真正理解“孝顺”这个名的含义。
王阳明有一个例子。他说,看到一个人掉进水里,如果你只是知道应该去救他,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你所谓的“知道”就是假的。只有当你真正去行动,把“知道”和“行动”统一起来,才能体现出“名”和“实”的统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名”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它必须要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确定“名”的真实性。
小朋友们,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我们对古代哲学中的名实之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正名”强调名分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让我们思考名与实的复杂关系;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让我们看到名实与感知的联系;董仲舒的“深察名号”把名与天意联系起来;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揭示了名与自然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体现了行动中的名实统一。
“名”在古代哲学里既有虚的一面,像公孙龙对概念的诡辩,让我们觉得“名”可以脱离实际;又有实的一面,像孔子的“正名”,名规定着实际的社会秩序。我们要学会从这些故事中思考名与实的关系,在生活中正确地对待各种“名”,让我们的行为和我们所知道的“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