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实行‘仁政’。”梁惠王很疑惑地问:“什么是‘仁政’呢?”孟子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孟子说:“您看啊,有一片树林,如果您在合适的季节去砍伐树木,树木就会源源不断地生长,您就能有很多木材。如果您不管不顾,随意砍伐,那这片树林很快就会消失的。这就像治理国家一样,如果您对老百姓好,减轻他们的赋税,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国家就会变得富裕强大。这就是‘仁政’,这就是‘仁’在治国方面的体现。”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他可能没有完全做到孟子所说的“仁政”,但是孟子的这个理念却传播得很远。
小朋友们,咱们再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舜帝时代。
舜帝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帝王呢。他的家庭情况很复杂,他的父亲很糊涂,继母很坏,继母生的弟弟也很调皮,他们经常想办法陷害舜帝。可是舜帝却从来没有怨恨过他们。
有一次,舜帝的父亲和弟弟把舜帝骗到一个粮仓里,然后在外面放火烧粮仓,想要把舜帝烧死。舜帝很聪明,他用两个斗笠当作翅膀,从粮仓上飞了下来,逃脱了危险。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惩罚他的父亲和弟弟。
还有一次,他们又把舜帝骗到井里,然后往井里填土,想把舜帝活埋。舜帝又巧妙地从井壁的一个通道逃了出来。他出来后,还是像往常一样对待他的家人。
舜帝对他的家人这么宽容,这么有爱心,这就是“仁”的表现。而且舜帝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他经常到民间去视察,了解百姓的疾苦,帮助百姓解决问题。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变得很繁荣,百姓们都很幸福。
小朋友们,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曾子。曾子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的孝顺也是“仁”的一种体现呢。
曾子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有一天,曾子到山里去砍柴。他的母亲在家里突然想叫他回来,可是又没有办法通知他。于是,她就咬了自己的手指。
说来也奇怪,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子突然觉得心里一阵疼痛,他觉得一定是母亲出了什么事,就赶紧背着柴回家了。
曾子对母亲的这种孝顺,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生他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