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梁惠王问孟子:“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国家变得强大呢?”孟子回答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就是说,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要关心百姓的生活。孟子觉得,君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在发扬自己内心的善,因为君主也是人,也有着善良的本性。
还有一个故事。齐宣王看到一头牛要被用来祭祀,他觉得牛很可怜,就下令换一只羊来祭祀。孟子知道后,就对齐宣王说:“您有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善的表现。您如果能把这种不忍之心推广到治理国家上,那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君主了。”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去发现和发扬,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小朋友们,儒家思想里还有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他叫荀子。
荀子和孟子的观点不太一样呢。他认为人性本恶。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也给大家讲了很多故事。
荀子说,人天生就有各种欲望,比如说对食物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如果不加以约束,这些欲望就会让人变得很坏。他举例说,两个小孩为了一个玩具就可能会抢起来,甚至会打架。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在作祟。
有一次,荀子看到一个小偷被抓住了。他就想,这个小偷为什么会去偷东西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克制住自己想要得到不属于自己东西的欲望。所以荀子觉得,人必须要接受教育,要有礼仪的约束,这样才能变得善良。
荀子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羽毛非常美丽,但是它却很愚蠢。它总是被人类设下的陷阱抓住,因为它只知道追逐食物,而不知道危险。荀子觉得,人如果像这只鸟一样,只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来改变自己恶的本性。
虽然荀子和孟子的观点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探索人性,让人们变得更好。
小朋友们,到了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叫董仲舒的人。董仲舒可是把儒家思想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呢。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他也把人性和天联系起来了。他说,天有阴阳,人也有善恶。人的善性就像天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