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洪涝的持续,遭到了水淹的地方,开始有人往外寻找机会,寻找更为合适的安家场所。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很快,从西边、北边的低洼地带几乎是同时涌出来大量游荡的流民。这些流民在不断地冲突、融合、征服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团体,如同蝗虫一般扫荡经过的一切地方,并且还会裹挟着残存的人们,以至于这样的团体往往会越来越壮大。
地势最高、最大的明尚小区,成为了众矢之的。周边遭灾比较严重的小区居民,他们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明尚小区这里,每天都有人前来要进入明尚小区避难居住。
这个问题搞不好就会成为颠覆性的问题。陆斌不傻,尤其是他爸更是有些经验。据陆老爷子讲,他爸也就是陆斌爷爷小时候,赶上某年遭灾。不少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流民蜂起,四处就食,其状惨不忍睹。
当年,陆斌爷爷老家的村子,就是一个人因为好心,才导致整个村子都被屠戮殆尽。
陆斌爷爷老家在山东河南交界,当地叫八里台。这里是个风调雨顺的地方,据说当年郑板桥曾在此为官,兴修水利、开垦良田,造福一方。这八里台村不算太大,但人丁兴旺,邻里彼此和睦。时间长了,家家户户都比较富足,十里八村的嫁闺女都愿意往这嫁。
陆斌爷爷七八岁时,这一年恰好赶上年景不好。春天的时候闹旱灾,到了夏天又闹蝗虫。一般村子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举村逃难,剩不下多少人了。因为农村平时根本没有什么粮食储备。一旦出现水旱灾害,必然要饿死人。
虽然中国几千年来都靠种地为生,但农业技术再发达也发达不到哪里去。如果没有现代的水利设施,没有现代的化肥技术和农药技术,粮食的亩产很难上得去。那时候最好的良田也就亩产350斤左右。而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现在北方都可以很容易地达到亩产2000斤。
古代时,如此低的产量加上封建官僚体系的盘剥,这让农民们不要说解决温饱问题,就连保持生存都是要竭尽全力以及看命运安排。当时绝大多数人基本是生存在生死线上。所谓“地主家也没余粮”是相当真实的写照。绝大多数古代地主,虽然看起来有着几百甚至几千亩土地,显得不少,但因为生产技术低下,劳动效率上不去,即使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