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识字。
至少要让下一代的人,能看得懂书籍,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至于中等学院和高等学院,则是给那些愿意学习进步的人,创造的机会。
而九所国学院重点吸收的,则是那些各行各业中真正的学者。
是总结和创造新知识的地方,用来推动大夏文明进步的阶梯。
竹书馆是李信有感而发,弄出的一个免费供真正进步者,可以自由学习的地方。
他希望为那些真正愿意学习知识,却又没有余财购买书籍的人,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大夏欠百姓的太多了,若有可能,李信会尽量施以仁政,减轻治下百姓负担。
而开科取士,则效仿鼎鼎大名的科举制,而弄出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不同于隋唐那中原士子,自带投碟可以参加科举的形式,而是效仿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自文帝创立以来,一直到野猪皮时期延续
其存在了一千多年,便已经说明了它,具有某些可取性和优越性
李信创建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普通的萌学识字有退伍士兵打底,师资力量勉强还算可以。
能有这么多的识字官兵,其实还是要感谢李信弄出的,那个讲武堂
讲武堂不但教授士兵与武官战阵知识,同时也在教授他们识字。
夏军的识字率,不说有说多少,但裁撤将近八十多万人的队伍
其中识字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足够他们应付启蒙识字教学了。
这些官兵在乡亭任职,在萌学园任职,不但解决退伍安置问题,同时提高治下尚武风气
并加深大夏的统治力,提高了李信这个国主的正统性,一举多得。
除了普通官兵的安置与处理外,便是针对世家的一系列措施了
那就是李信弄出了科举选官之后,世家子和寒门士子,想当官已经不能在像以前那样察举推荐了。
而是需要先入学院任教或者学习,从思想和身份上认识到自身的改变
认识到天下已经是大夏的天下,认识到李信这名共主,才是中原正统,才是天下正主。
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