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包容。
朝堂之上,无论大事小情,他都能耐心倾听臣子的谏言,权衡利弊后做出公正的决断。
他推行仁政,减免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绝非残暴嗜杀之人。
然而,李谏议今日的一番言论,却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直直地刺进了皇上的心窝。
永宁郡,这片天玄国收复不久的郡县,在过去两年里,朝廷可谓是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地进行治理与教化。
皇上派遣了最得力的官员前往永宁郡,推行一系列新政,鼓励农桑,发展商业,让当地经济逐步繁荣。
传播天玄本土的思想文化,试图打破当地陈旧腐朽的观念。
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为了让永宁郡跟上天玄发展的步伐,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眼前的李谏议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朝廷的努力与期望击得粉碎。
皇上不禁在心中暗自思忖,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为何在如此大力的治理与教化之下,永宁郡还能孕育出这般冥顽不灵、守旧迂腐之人?
更让皇上怒不可遏的是,这样一个满脑子腐朽思想的人,竟然通过了层层选拔、严谨公正的科举考试。
科举,本是国家选拔贤才的重要途径,无数寒门学子凭借自身的才学,通过科举踏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家效力。
可如今,李谏议却凭借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歪理邪说。
堂而皇之地踏入了这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与智慧的朝堂,参与国政大事的讨论与决策。
这简直是对朝堂清明的公然践踏,对国家选才制度的莫大讽刺。
皇上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恨不得立刻将这股恶气宣泄而出,以正朝堂风气。
满朝文武大臣们,心中亦是同出一辙的愤慨。
平日里沉稳持重、满腹经纶的文臣们,此刻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不满与斥责。
他们饱读诗书,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不论性别差异,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得到重用。
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