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 第141章 急功近利(3/5)
    杀了那么多人,未必是李承乾下令的,而是手下侍卫自己出手,引发了一个巨大的误会也说不定。

    房玄龄眼前一亮,见缝插针的站出来拱手道:“陛下,太子殿下才九岁,想必如此血腥的场面,肯定不会参与其中,误会也是难免。”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瞬间,李世民的秦王府旧臣和太上皇的老臣派,纷纷站出来支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所说的话。

    王珪瞪大了眼珠,气的他胸脯不断地起伏,可也反驳不了。

    既然长孙无忌都说了询问王弘,现在王弘还没到长安。

    说明今日他不管如何弹劾亦是无用了。

    然而在五姓七望官员惋惜的时候,杜如晦此时站出来拱手道:“陛下,太子殿下在江南筹集粮食,目前进展还算不错,说是七日内能够运粮五十万石回长安,加之朝廷库存之粮食,大唐百姓应对一月之余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粮价如何定,还迟迟拿不定主意。”

    五姓七望官员听李承乾去了江南短短几日功夫,便筹集了五十万石粮食,差点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他们实在没想到,江南如此富裕。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拿出五十万石粮食。

    特别是崔仁师,咬牙切齿的样子,就差将门牙给咬碎了。

    只能内心自我安慰道:哼,五十万石粮食又如何,能撑一月又如何,到秋收最少还有三月之余,老夫不信朝廷能够撑得过三月。

    李世民挑挑眉,当然明白杜如晦的意思,摆摆手道:“粮食是百姓之根本,既是百姓根本,粮价就必须稳定。”

    “是。”杜如晦应了一声。

    谁也不知道杜如晦有没有听明白李世民的意思。

    但大家知道,陛下是有一个小朝廷的,朝堂是朝堂,小朝廷是小朝廷。

    也就是由原来的秦王府幕僚所组成的小朝廷,每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陛下肯定会先告知小朝廷的成员。

    说句不好听的朝堂只是一个过场,或者是跟其它势力博弈的场所。

    恐怕粮价之事早已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