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无他念。是非曲直,楚某自会判断。”亲信见楚天态度坚决,冷哼一声,转身离去。面对两方势力的拉拢与威胁,楚天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诱惑,一心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为朝廷和百姓谋福祉。就在楚天努力平衡各方关系,在翰林院稳步前行时,朝廷突然面临一场重大危机——西北边疆战事吃紧,噶尔丹叛军势力猖獗,屡屡进犯,清军节节败退。康熙皇帝为此忧心忡忡,紧急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在朝堂上,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求和,以割地赔款换取暂时和平;有的则坚决主战,要求增派大军,一举歼灭叛军。楚天听闻此事,心急如焚,他虽身处翰林院,未直接参与军事事务,但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局势的分析,认为此时求和绝非良策,不仅会丧权辱国,还会让噶尔丹叛军更加嚣张。于是,他连夜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平叛方略,从兵力部署、后勤补给到战术运用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见解。第二天早朝,楚天鼓起勇气,将自己的平叛方略呈递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阅后,眼前一亮,对楚天的见解大为赞赏。他当即下令,让楚天参与军事会议,与诸位将领共同商讨平叛事宜。在会议上,楚天凭借着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判断,赢得了众多将领的认可。最终,康熙皇帝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调整了作战部署,并派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率军出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楚天密切关注着西北战事的进展。他利用自己在翰林院的资源,收集各方情报,为前线将领提供参考。在清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西北战局逐渐扭转,清军连连告捷,噶尔丹叛军节节败退。最终,清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功平定西北叛乱。经此一战,楚天因献策有功,名声传遍朝野。康熙皇帝对他愈发器重,认为他不仅有深厚的学问,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战后论功行赏,康熙皇帝破格提拔楚天为三品内阁学士,让他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然而,进入内阁并非意味着一帆风顺。内阁作为朝廷的核心决策机构,汇聚了朝中最顶尖的政治人物,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楚天作为新晋内阁学士,资历尚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老臣对他这个“空降”的年轻官员心怀不满,在工作中时常对他进行排挤和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