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在这方面的各种劝农、助农工作,皆是政绩斐然。

    而这个思路。

    正正与朱允熥往后的规划不谋而合!——保证全国百姓口粮充足的同时,释放土地的生产力,用以发展商业乃至对外贸易。

    大明活络起来了,百姓日子也能更好。

    百姓的基础生活,与未来的商业贸易两手抓,如此便是国富民强了。

    毕竟番薯的培育速度不可谓不快,不需要太久就可以开始着手放入现有的农业系统之中,经过合理的规划,未来土地生产力必然能进一步释放出来用作商用。

    更别提再往后把土豆、玉米……等各种作物弄回来了。

    相关的安排。

    现在自然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

    朱允熥说到这里,话音落下,王应辛倒是没有和之前一样立刻应声接话了,而是站在原地神情激动,嘴巴微张似是想要说点什么,可却因为太过激动,发不出声来了。

    也不怪他。

    这些东西,由近及远的三点大事……全部都暗合他从祖上王祯传下来的思想,也是《农书》中的重要思想。

    在朱允熥说出来之前,他甚至还想过,如何找机会向这位少帝介绍、解释这些好处,一步步劝这位少帝推广下去。

    谁承想……

    哪儿还需要他介绍引导?

    这位少帝虽年龄不大,却比谁都了解得细致,比谁都更能看清楚、看懂!!甚至直接给他规划好了!!

    王应辛微张着嘴僵滞了好几个呼吸的时间。

    这才堪堪从激动之中缓过来。

    深吸了一口气,无比感慨地叹道:“陛下……圣明!!!先祖当年若知百年后的今天,会有陛下您这般帝王出现,约莫要恨自己过早地出生了百年时间!”

    朱允熥不以为意都微微一笑,和润地道:“王伯善先生是大才之人,也是有大仁义之人。”

    “未曾见一见他,也是朕的憾事。”

    “有《农书》一书作为基础,这些事情坐起便不是平地起高楼了,否则便是朕有诸多想法,做起来也不知要格外靡费多少细碎功夫了。”

    “王伯善先生已然做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