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一天,对于整个皇室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受却截然不同。对于小皇帝溥仪而言,他或许还年幼无知,对这一天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但对于那位清朝最后的太后——隆裕太后来说,这一天却是她人生中最为艰难和痛苦的时刻。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朝会。这一场面与以往的朝会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往日里,大臣们会毕恭毕敬地朝拜小皇帝溥仪和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行三跪九叩之礼,以表达对皇室的尊崇和敬意。然而,在这最后一次朝会上,大臣们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虔诚地行礼,只是随意地鞠了个躬,敷衍了事。
隆裕太后眼见这一幕,心中的痛苦和无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原本应该是威严庄重的时刻,但此刻她的心情却比吃了苍蝇还要难受。她看着那些曾经对她唯命是从的大臣们,如今却如此冷漠和敷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
她为何如此姗姗来迟呢?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来参加这最后一次朝会啊!那么,她究竟为何如此不情愿呢?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这次朝会的特殊意义说起。
原来,这次朝会对于她而言,意义非凡且沉重无比。在这次朝会上,她需要代表年幼的小皇帝溥仪,向世人宣告一个重大的决定——清帝退位,实行共和。这意味着,历经数百年的清朝皇室统治,即将彻底画上句号,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个决定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心理挣扎。她的内心犹如被无数只猫爪子同时挠过一般,痛苦难耐。一方面,她深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洪流;但另一方面,她作为清朝皇室的一员,对这片祖宗基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责任。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在前往朝会的路上步履蹒跚,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她的内心在痛苦地挣扎着,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但隆裕太后不来又不行,为啥?因为那时候啊,起义军烧得全国到处都是火,而那个被庆亲王奕匡吹得天花乱坠的袁世凯呢,早就跟南京临时政府勾搭上了,准备当大总统了。1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