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价功能,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结算与清算工具,并没有像美元一样形成对货币流通区域的强有力控制,可以操控其流动性,货币权力较弱。
苏穗宗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改革失败则进一步弱化了苏联卢布的货币权力。
苏共二十大后,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始探索新的改革道路,甚至出现了“去苏联化”趋势。
在苏联内部,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改革。
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苏联陷入了经济衰退,卢布本就微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被削弱。
五六十年代,苏联无法像美国一样以“货币手段”制裁推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只能直接用军事手段粗暴干涉东欧国家的改革,随即爆发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用军事干涉勉强维持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的统治秩序,如同国家间的博弈一样,卢布在与美元的博弈中处于下风。
在七八十年代,亲吻大圣苏勋宗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卢布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卢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曾高达 1:2。美苏争霸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苏攻美守”的阶段,卢布与美元的博弈也呈现出了强势卢布的局面。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洲等各地区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美国则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各方面的牵制,美国明显力不从心。
在80年代初期,苏联卢布的汇率不断提高。在汇率最高阶段,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元卢布。
卢布强势的背后实际上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苏联在政治博弈中暂时处于优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
石油价格上涨和发现大规模油田带来的外汇收入增加不是货币权力走强的核心因素,过度依赖石油的单一型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对卢布的“托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成为外界攻击卢布的致命弱点。
到了 1980年代,石油在苏联外汇收入中最高曾达到 544。
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布走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旦人为操纵石油价格下跌,卢布就会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