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22章 看我的后半生电视剧有感,吵架的资格(2/6)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资本”的多重结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在他的框架下,连“开口说话”都不是平等的,而是一种被结构化的“表现”。

    用布迪厄的视角来看你说的“吵架资格”,可以这样理解:

    \t文化资本:只有当你有相近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并挑战“教授”的话语;

    \t社会资本:你必须在某种制度中(比如学术圈、学术会议)有身份,才有表达的渠道;

    \t象征资本:比如“你也是教授”,这样你在话语上就具有对等的象征意义,才敢发起冲突;

    \t经济资本:在有些情况下,有钱人确实可以“吵得起”,因为他们不怕惩罚或损失。

    所以,哪怕只是“吵一架”,也必须有资本支撑你能在权力结构中“站住”。

    三、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理论:谁有资格说话?

    法国哲学家福柯研究过“话语权”(discursive power),他指出:

    “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说话,更不是人人的话都会被听见。”

    在一个结构化社会中,谁能“说”,谁说的“算”,决定了某人是否具备“发声的资格”。这和“你想和教授吵架”的例子高度一致:

    \t教授因为其身份,被制度赋予了“话语的正当性”;

    \t普通人,即使内容合理,也常被认为是“无知、无礼、无资格”;

    \t所以“吵架”不是一个平等的沟通行为,而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力博弈。

    四、日常生活中的“话语等级”

    再看更生活化一点,比如你说到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很多剧情其实是围绕“谁有资格发怒、谁能质疑、谁说了算”展开的。

    举几个例子:

    \t父母和子女吵架,父母经常用“我是为你好”封杀子女的反驳;

    \t老板和员工争执,员工哪怕有理,也得三思后果;

    \t婚姻关系中,收入、文化水平、情绪掌控力不同的一方,通常占据更强的话语主动权。

    这说明:“吵架”往往并不是两个人的争执,而是背后地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