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3/7)


    \t但正是这种自卑,促使我们去努力、去变强,从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举例来说,一个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孩子,可能会特别努力学习,成为医生——这就是通过某种“补偿”实现自我超越。这正是阿德勒自己的人生路径。他并没有被体弱打倒,反而因为内在的不甘心,激发出巨大的成长动力。

    这也是你在开头提到的:“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阳光,克服自卑”的来源。

    换句话说:

    对比内容

    弗洛伊德

    阿德勒

    人的动力

    被压抑的欲望

    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主体性

    被无意识支配

    拥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

    关注焦点

    内心冲突、潜意识

    现实目标、社会合作

    性格是否可变

    难以改变(童年决定)

    可以改变(目标导向)

    四、社会兴趣与课题分离:通往心理健康之路

    阿德勒比弗洛伊德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是一个人是否拥有“社会兴趣(cial terest)”——即是否能关心他人,愿意与人合作,对社会有贡献。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焦点放在“我要证明我比别人强”“我要赢”“别人不理解我”,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竞争性格和心理困扰。

    阿德勒认为,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可以“与别人一起变好”。他鼓励人们:

    \t多参与社会生活;

    \t多学习、多接触人;

    \t提升自己的社会兴趣。

    这与他的“课题分离”理念密切相关——你提到的“不要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正是这个理念的核心。

    比如:

    \t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替他学习;

    \t是否接受你,是别人的课题,你不必讨好所有人;

    \t自己选择何种生活,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没资格干预。

    通过课题分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