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2/7)
冲突所决定。

    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

    \t本我(id):代表原始冲动;

    \t自我(ego):在现实与冲动之间调节;

    \t超我(superego):内化的道德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冲突应对方式”源于早期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抗。比如一个人在童年受到压抑、惩罚,可能就会形成压抑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成年后也很难改变,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精神分析、挖掘潜意识,逐渐“缓解”问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改变。

    因此,弗洛伊德实际上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我们是被过去塑造的奴隶。

    阿德勒的观点:

    阿德勒则是选择主义者和目的论者。他认为:

    “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阿德勒坚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调整行为模式,从而塑造新的性格。他特别强调“生活风格(life style)”——即每个人选择的一套独特的人生应对方式,这个风格虽然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绝非无法更改。

    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有着相似童年创伤的人,一个变得自暴自弃,另一个却奋发图强——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对发生之事的解释与回应”。

    也就是说:

    \t弗洛伊德强调过去塑造我们,我们只能去疗愈它;

    \t阿德勒强调未来激励我们,我们可以用目标重塑现在。

    这构成了两人心理学理念最根本的对立。

    三、自卑与优越:动力机制的差异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欲望压抑”:

    \t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社会和道德压抑了我们的本能欲望(比如性欲、攻击欲);

    \t所以他强调“无意识的冲突”以及“梦、口误、神经症”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本能。

    阿德勒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核心动力是“自卑感与优越感的斗争”:

    \t每个人从小都有某种自卑(身体弱、成绩差、没人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