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494章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真的吗(9/10)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人们对损失的痛苦要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快乐。

    解释:忠言往往暗示着个人需要做出改变,而改变通常伴随短期成本(如时间、努力、失去舒适区等),因此人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

    例子:一个人如果被告知“继续熬夜会让你未来十年健康恶化”,他可能不愿意改变作息;但如果换种方式表达:“每天早睡1小时,你的寿命可能延长5年”,他可能更愿意接受建议。

    策略调整:

    如果要让忠言更容易被接受,可以把建议从“避免损失”转变为“获得收益”的角度,例如:“如果你调整投资策略,未来五年可以多赚50万”比“如果你不调整,你可能会亏50万”更能激励人行动。

    4 时间折现(ti disuntg):为什么忠言“利于行”,但人们仍不愿接受?

    时间折现(teporal disuntg)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更看重短期利益,而低估长期收益。

    解释:忠言通常涉及长期利益,而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短期的舒适和满足,因此很难接受需要长期努力的建议。

    例子:

    医生建议患者多运动以降低未来十年患病风险,但患者可能更关注今天“多躺一会更舒服”。

    朋友劝你存钱投资,而不是消费,但你可能更想买当下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关注未来的财务自由。

    行为经济学对策:

    “现在-未来对齐”策略:将长期收益转换成短期奖励,例如:

    让人们立即看到反馈,如健身软件提供每日步数成就感,而不仅仅是“未来几年更健康”。

    让长期目标更具体,如把“存钱养老”改为“每月存500元,10年后有一辆新车的钱”。

    5 现实应用:如何让“忠言”更容易被接受?

    虽然行为经济学解释了忠言为什么逆耳,但它也提供了一些方法,让忠言更容易被接受,从而真正“利于行”。

    (1)框架效应(frag effect):换一种表达方式

    研究表明,人们对相同内容的信息接受程度,取决于表达方式。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