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ional avoidance)
人类大脑倾向于回避让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信息,而忠言往往带有“批评”成分,因此容易被回避。
解释:我们更愿意接受让自己开心的信息,而非让自己感到不适的信息,即使后者更有利于成长。
例子:朋友指出你最近的生活习惯不健康,你可能会不高兴,甚至疏远这位朋友,而不是认真思考他的建议是否有道理。
3 动机心理学(otivational psychology):忠言如何“利于行”?
尽管忠言可能让人不舒服,但从动机心理学来看,它实际上能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
(1)内部动机 vs 外部动机(trsic vs extrsic otivation)
内部动机:如果一个人真正希望提升自己,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批评性建议,因为这有助于长期成长。
外部动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短期奖励(如金钱、名誉),他们可能会更抗拒负面反馈,选择只听取顺耳的建议。
例子:一个真正想进步的运动员会主动听取教练的批评意见,而一个只想出名的运动员可能只想听到夸奖。
(2)成长型思维 vs 固定型思维(growth dset vs fixed dset)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
固定型思维(fixed dset):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会本能地抗拒批评或忠言。
成长型思维(growth dset):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因此更愿意接受建设性的反馈。
例子:一位作家如果有成长型思维,他会认真听取编辑的批评意见并改进文章,而不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完美。
4 反馈接受度:如何更容易接受忠言?
虽然忠言确实利于成长,但由于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人们往往很难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忠言的接受度呢?
(1)调整心态:主动寻求反馈
练习接纳批评,把忠言视为帮助自己的工具,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