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倒是承接了大量德国人在南洋的投资,可惜不多。
靠着变卖海外资产,德国人至少还能撑两年。可到了第四年,俄国人有点撑不住了,布鲁西洛夫攻势之后,俄国的供给就开始跟不上。此时完全靠英法输血,法国的无偿援助,英国的战争贷款,一笔一笔打入俄国账上,都成了交给大汉的各种订单,做俄国生意,还是大汉最便利。
超过十亿英镑的物资,又为俄国续了一年命,熬过了战争的第四个年头。
大汉帝国境内,对欧洲战争的报道越来越少,除了商人群体,已经很少有人关注这场遥远的战争。
从第四年开始,双方就进入了相持阶段,又回归了机枪战壕铁丝网的老路,因为好使。疯狂了一年的毒气战渐渐起不到作用,因为各国基本都装备上了防毒面具,大汉成为这件防具的最大生产国,庞大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橡胶加工企业。
相持阶段不意味着不进攻,双方甚至很有默契的不敢停下,因为双方的士兵已经疲惫,很多战场的士兵出现了联谊现象,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军队可能脱离各自政府。所以经常性的炮战还在继续,但大规模的送死冲锋停止了。
伤亡大幅度下降,可物资消耗却不见少。
德军也涌现出一批名将,什么马肯森,什么鲁登道夫、兴登堡,不过施里芬死了,死于计划失败后的第二年,死前向德国提出了停战建议,他已经看不到获胜希望。
德国已经停不下来,双方都付出了超过百万的伤亡,没有一个巨大的,普法战争式的胜利,无法向国民交代。此时任何国家的政府敢在没有收获的停战条约上签字,都会被国民撕得粉碎。
巨大的沉没成本让双方都到了要么打死对方,要么被对方打死的困境,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域外势力不止一次想要调停,大汉提出过两次,美国提出过三次,都被双方委婉拒绝。此时第三方势力的调停,能让第三方得到巨大的荣誉,以及影响力。但这个第三方不能是欧洲以外的势力,大汉和美国都不能介入欧洲。而欧洲自己,有威望调停的国家都已经下场战斗了。
德军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开战之后活跃的飞艇,用在西线突破了要塞群,用在东线帮助炮群校准打爆了俄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