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之所以现在参战,是因为无法容忍意大利插手巴尔干事务,要求意大利撤出塞尔维亚。之所以最后一个参战,因为他的目的也仅在于此,奥匈即便打赢了,他基本上也不敢吞并塞尔维亚,因为那样境内的斯拉夫人就太多了,民族问题始终才是他最大的问题。
奥匈参战,让欧洲大战的走势变得奇怪起来。
“奥匈帝国的目的是打击塞尔维亚,奥匈需要一个弱小的依附于他的塞尔维亚,却不需要一个强大的能威胁他的塞尔维亚。”
刘勇强对于奥匈参战还是有点意外。
王圆解释:“奥匈帝国当年吞并波黑的时候,国内几乎就没有支持者。当时皇帝弗朗茨解释说‘我深知这一举措不仅在匈牙利,在奥地利也十分不受欢迎。但是公众民意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获得波黑,否则就会失去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如果奥匈不得到波黑地区,塞尔维亚几乎肯定会得到这里,那就是一个太强大的国家了。现在情况同样如此,奥匈即便击败了塞尔维亚,国内也不同意吞并这里,也不敢吞并这里。”
刘勇强认可这个观点:“是啊。吞并塞尔维亚,奥匈境内的斯拉夫民族就成了第一大民族,无论是奥地利还是匈牙利都不能同意。所以他只能削弱塞尔维亚,让塞尔维亚既无法威胁自己,又离不开自己。那他为什么要参战呢?”
其实不参战,奥匈的目的也能达到。俄国下场后,局面一边倒。塞尔维亚和意大利肯定经不起俄国压路机的碾压,奥斯曼那更是被碾压出经验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俄国又趁着英国无暇顾及的机会再进一步,至于进步多少,还得看战况,基本方向不会改变了。
“参战或许是为了将来能以胜利者的身份坐上谈判桌吧。他们跟意大利之间的领土争端也许能趁此机会解决。最重要的是,此时参战,战后在巴尔干才能有话语权,站在俄国这个胜利者一方,将来未必会继续跟俄国保持一致。”
太复杂了这个地区。奥匈现在跟俄国并肩作战,战后谈判中,很可能要拽着俄国,不让俄国得到太多利益。所以他还真的必须参战,然后才能在谈判桌上说的起话。至于意大利,确实是导火索之一,不打败意大利,让意大利夺取了阿尔巴尼亚,哪怕只是一个港口,也是奥匈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