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汉建立之前,南洋地区就形成了少数洋人掌握权力,是统治势力,华人是中间阶层,跟洋人分享财富,帮洋人攫取财富,另一方面跟本地土着一起又是被压迫阶层,被统治阶层。这种角色说好听点是社会中坚,说不好听点两头受气,上面防着你,下面恨着你。有点类似犹太人在欧洲的角色,有钱,但没权,还遭恨。
祖国强盛的时候,日子好不好过得看祖国的态度,明清就不怎么管海外移民,当他们为弃民,甚至歧视他们。所以华人在海外抱团,自力更生,也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结构,主要就是帮会。
大汉强大之后,在马尼拉、爪哇和新加坡都设立领事,保护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殖民地上的华人,一开始甚至被帮会势力抵触,因为这触及了他们的固有权力,大汉对于这些帮会印象也不太好,大多数都是国内的反叛分子。像福建的小刀会,天地会,都在南洋有堂口。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接触,已经渐渐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并找到了一条互相合作的方式。
大汉领事不多干涉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甚至融入其中,跟当地上层人士进行合作,办理了学校等机构。因为华人的数量原因,学校建的相当多,甚至一些洋人都选择在华人学校读书,因为英国并没有投资大规模兴建英式学校,英国本国的义务教育都没普及,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商业化思维国家,义务教育显然是不经济的,贵族式,精英式教育,才更有经济价值。
德国人来马尼拉之后,动作很大,一开始让人警惕,后来发现,他们就是砸钱,改善城市建设,以德国标准兴建市政,其他一切照旧。华人社区还是以前的样子,商人做生意,手工艺人做手工,挣够了钱回国养老,送儿子来继续营生。
大汉外交部门从政治上解读,判断菲律宾殖民地,或许只是俾斯麦政府为了平衡德国殖民扩张势力的一次尝试,不代表德国的长期政策,亚洲也没有可以让德国扩张的空间。
战争期间,德国在马尼拉的动作相对小了很多,市政还是缓慢建设,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战后突然就不一样了,德国人的动作大了起来。他们甚至跑到了吕宋岛南部的棉兰老岛勘探,那里生活着西班牙殖民者三百年都没能征服的摩尔人,西班牙带给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