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但不是现在。现在就算能拉拢到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是德国能承担的。
只能说,施里芬是俾斯麦外交中随手下的一步闲棋罢了,什么时候会起作用,或者起不起作用,暂时都看不到。
施里芬临走之前,完成了最后一次兵役改革。
剩下的事情就跟他没有关系了,因为其他变革主要是在文官系统中。两广完成粤人治粤化,两广官员要么是本地人,要么来自福建。战争期间就造成既定事实,战后英国认可了这种变化,法国也只能默认。
此后跟闽辽的外交关系扩大到两广,两广的税收、贸易条约跟闽辽看齐。
吞下两广之后,控制下的人口数量再次翻倍,以前闽辽加起来人口2000万,灾荒过后东北新增2400万,两广本身就有3000万,总人口八千万。所以当皇帝的时机成熟了,刘勇强当不当无所谓,可推动他称帝的力量非常强大。
让他深受刺激的是几个福建的老古董,他们的态度代表社会上最保守的那群人,所以他们反对放脚,当然也都留着辫子。
今年大胜俄国,气吞两广之后,福建又来了一批以官绅、名望为代表的老头来劝进。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刘勇强每次都是热情迎进门,礼貌送出去。当不当皇帝,对他来说不重要。皇帝能干的事他能干,皇帝不能干的事,他也能干。那无非就是一个头衔,他一个现代人恰恰不是很看中虚名。
以前不当皇帝,是没看出这种事中的利益,因为推倒满清的牌坊,没有任何好处,是逼满清跟他死磕。如今已经不怕满清死磕了,只是称帝似乎也没什么必要。
直到今年几个老家伙极为热情的劝进,让他意识到皇帝这个破头衔似乎有用,有大用。这群老家伙因为放脚问题,这些年都不来参加什么劝进会,可今年来了不少。刘勇强依然礼貌接待,委婉拒绝。他们倚老卖老坚决要刘勇强给个说法,到底什么时候称帝,似乎他们相信刘勇强肯定会称帝一样。
这让刘勇强有点不高兴,他对这些老古董说,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皇帝的,很多国家人家是总统,不需要皇帝也行,比如法国,美国。
这些人就劝不要事事都学洋人,那就成了以夷变夏了。反而变本加厉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