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还是有区别的,八旗绿营是因为世袭制,以及长时间没有战争导致的军纪涣散,武风丧失。大规模征兵制度,在欧洲几百年依然保持生命力。
军队是支持的,而且能举例驳斥,现在军队也有文化了,不少军官留学归来,文化水平很高。他们以军事论文的形式,分析明清军户、营兵制度的没落,其实主要是经济问题。军户生活水平变低,无法维持健康的身体,精神意志也就萎靡不振,武风自然无法维持。比如唐朝的府兵制,靠府兵制唐朝前期可以争霸西域,可中后期随着关中地区土地紧张,每个军户分到的土地已经不足以支撑每家养一匹马并给士兵配上铠甲、陌刀,乃至出现大量士兵穿着纸甲骑驴充数的情况。明朝军户也一样,朱元璋给军户的土地还比不上唐朝府兵,但前期依然能靠军户多次征讨蒙古。
文武辩论的唯一原因还是权力问题,以前东北只有600万人,就算都是军户也无所谓,现在3000万人了,让军队渗透到这么多人,文官本能的没有安全感。
刘勇强支持军队,大争之世,适合的是先军政治这一套。他当然知道这严重影响东北经济建设,以东北的优良条件,至今也只发展出了大连造船厂、施耐德公司和毛色公司这些大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无法涌现,原因就是因为人都在军屯里,在军屯里能生活的很好就没人愿意进城打工,工业缺乏自由劳动力,当然就发展不起来。
这让东北经济有些别扭,一方面是先进的大工业制造,一方面是遍地农业军屯的现实,经济活力远远比不上小企业众多的福建。
这次调整,多少也兼顾了经济,所以每100人中,才只有10万半兵,没有像以前那样全屯皆兵。没有入兵役的人是可以自由活动的,种地,做小买卖,进城打工都不影响。
最终在争论中,这套制度还是执行了下去。
处理完这些的施里芬已经信心满满,等下次如果在没有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动员所有军队,可以直接攻取俄国的西伯利亚。
可惜他没有机会了,因为他被召回国,不但是他,军中所有德国顾问全都被召回过。
俄国将这次远东的失败,归咎于闽辽军队是德国人指挥,他们觉得输给德国人不丢人,输给中国人接受不了。大清是彻底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