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含硫、磷量太大的原因,目前技术还无法解决。法国人修铁路,用的都是进口铁轨。
科利集团的另一个大财源是茶叶贸易,在闽西的茶园基本是亏损的,但科利在福建兴建了大量制茶厂,跟刘勇强小舅子的制茶厂垄断了一半茶叶产量。至于另一半,那都是不适合工业加工的茶叶。茶叶的工序基本是晾晒然后杀青,晾晒时间一两个小时后就要杀青,否则影响口感。所以只有距离茶厂距离一两个小时路程内的,才可以送到茶厂加工,否则只能在茶园就地加工,往往都是手工。
茶厂现在已经是下金蛋的鸡,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主要得益于规模化之后,煤炭价格下降,让蒸汽制茶厂成本大幅度下降,已经是手工制茶成本的一半,而且量大,质量统一。
茶厂是一道利润,分销又是一道利润。因为这些年一直能稳定得到货源,科利洋行在茶叶行业里,已经是一块招牌。在伦敦市场上,科利标签的茶叶比其他品牌都能高上一成,享受溢价。科利也经常打广告,算是维护品牌吧。
最大的财源还是科利银行,科利银行以上海为中心开拓业务,小银行家胆子大业务精,在其他外国银行还不太专业的时候,他就开始专业经营,而且有刘勇强支持,最早的介入了一些其他银行还想不到的市场,比如向清政府提供贷款。这是一个巨大的客户,刘勇强帮左宗棠、李鸿章拉的贷款,走的都是科利银行,与此同时,清政府的关税、盐税,正在一点点落入科利银行的口袋。他还发行纸币,已经是上海最大的货币发行银行,科利银行的银行券被称作番银票,流通所有口岸城市。他还包销债券,也是为清政府筹款为主。
这些大业务,每年为科利银行带来上百万两的收益,并且经营非常良好,储备金很多。上海初兴的金融业多次震荡,科利银行都靠着雄厚财力,自己就撑过去了,而大量本小利薄的钱庄、票号大量倒闭。洋人银行也倒了好几家,也就汇丰等少数经营的比较好。
别看科利财团这么风光,刘勇强却没有给他一家模范产业指标,煤矿都找法国人,而不找他。因为科利的一些产业背后,刘勇强是最大的古董,比如不赚钱的造船厂,以及造船厂旗下很赚钱的煤矿,还有科利银行,刘勇强的股份多次摊薄后,依然有70,科利现在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