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反过来极力给老帅安利洋枪洋炮的威力,而老帅多次来信,让他要更重视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一切观念,在他打了第一仗之后就改变了,太平军进逼虹桥,洋枪队此前被重创,淮军成了上海唯一的军队,这一仗李鸿章拼了老命,亲自督战,一场大胜,歼敌三千。可这一战让他看清,不但洋人的火器比他犀利,连粤匪的火器都比他犀利。
之后开始寻找渠道采购武器,吃了不少亏。一开始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0两银子,买一粒最坏的铜帽要16两银子。后来才摸到渠道,一万发铜帽子弹也只要 19 两银子。
李鸿章想尽办法在上海筹钱,有虹桥之战兜底,上海士绅们看到淮军能打,舍得花钱。很快给他买了几千杆洋枪,上百门大炮。开始摸索指挥这支冷热混编部队打仗,却总是不得其法,战斗力很一般。
直到何桂清从杭州借来了一支大军,李鸿章惊讶的看到这支军队装备、操练,竟然跟洋人一模一样,惊为天人。他立刻开始想办法打听,最终摸清了这支部队的底细。这是福建盐运使刘勇强练出来的乡勇,现在改叫闽军了。咸丰之前,乡勇都不敢称军,为此曾帅多次强调,让部下以勇为名。甚至都不能称呼湘勇,湘勇往往专指曾帅老家湘潭县招募的乡勇。其他县以县名称呼,比如平江县的称平江勇。咸丰死后,朝廷才在旨意中正式用湘军称呼曾帅的湘军。
此后才有了湘军,有了楚军,也有了他的淮军。
李鸿章姿态放得很低,作为江苏巡抚,亲自登门拜访,跟刘勇强聊了很久。
可一个小时了,刘勇强硬是没猜出他来访的意图。
他接受李鸿章的邀请,是因为这个人值得一见。跟李鸿章保持好关系,才能更深入的打入湘军集团,这可是大客户。茶叶换军火这条渠道,还可以深挖一下。这点左宗棠做不好,左宗棠擅长的是帝王学术,李鸿章才懂生财之道,最关键是李鸿章跟湘军的关系更紧密。他给曾国藩当了三年幕僚,以他的能力,早就把曾国藩伺候通透了。他对曾国藩的影响力,远大于左宗棠。
可是见面之后,李鸿章一个劲的夸赞刘勇强能力不俗,将道听途说的一些刘勇强的事迹吹捧了一番。最后说刘勇强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