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的胃口得到满足,舰队撤退,条约文本一式两份,一份给清廷签字盖印,一份要送回欧洲找议会决议,国王或者总统签署。签署完成后,双方还要交换条约文本。所以去年,咸丰九年,英法联军又来了。
原本他们国家的利益已经得到满足,老老实实派公使交换文本就可以了,但他们却另外生枝。清廷钦差要求他们去上海换约,英法美三国公使各带着一支舰队北上天津,一定要去北京换约。清廷退让,要求他们按照指定路线,从北塘登陆,经天津进北京换约,随行人员不能超过二十人。各国公使断然拒绝,坚持要开着舰队经白河(北运河)去北京。这种事无论是东西文化中,都是无法接受的,带着军队在别人的都城签条约,在中国文化中叫做城下之盟,是很屈辱的。最后双方没有谈拢,英法直接炮击大沽炮台,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爆发。
这一次,防守炮台的是僧格林沁,已经以逸待劳了一年,修整了武备,增添了火炮,最关键的是防守的人员是一批跟太平军打过仗的老兵。这次击沉英法联军军舰3艘,打伤了英军司令何伯,打死至少上百人。此战还创造了两个历史记录,击沉敌舰总吨位,三艘总共1514吨,还有击沉敌舰最大吨位记录,其中最大的那艘是860吨级的英国鸬鹚号。这两个记录一直到新中国打西沙海战才刷新了总吨位,而最大吨位始终没有机会刷新。
这一仗僧格林沁打的还是很漂亮的,因此清廷大肆宣扬,各地督抚都收到了通报。而且还让咸丰产生了强烈的信心,打算撕毁天津条约。咸丰的态度不重要,这件事传回欧洲,英法两国国内舆论哗然,此时的英法国民,跟英法联军的司令一样傲慢,接受不了自己的军队被东方落后的古老国家打败,纷纷叫嚣增兵,要攻占北京城。
在这样的氛围下,英法议会决议增兵,联军两万多人,还更换了指挥官。这次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再派小船进白河,而是从北塘登陆。运气很好,北塘竟然一个守军都没有,都被僧格林沁集中到了南边的大沽口驻防。
登陆之后,陆军朝大沽炮台进攻。清军的大炮是能打到英法联军的,威力也足以给予他们杀伤,否则不可能打沉军舰。但是清军落后的炮术,让他们只能在固定射程内射击,无法及时调整射击距离。英法联军等清军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