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
只不过事与愿违,刘俊对孔融是礼待有加,却没有给他太大的权力和官位。孔融很不甘心,时常在蔡邕的面前诉苦。
蔡邕觉得孔融有大才,故而在这次刘俊回来之后,向刘俊举荐了孔融。
刘俊忙于军务,对孔融的确是冷落了,经过考量,加上少府令空缺,刘俊立刻就提名孔融为少府令。
少府可是管着整个皇室的开支,属于分量很足的衙门。刘俊算是非常看得起孔融了。
得到了少府令一职,可把孔融给高兴坏了,当即在自己的府中大宴宾客。
作为孔子的后人,在大汉独尊儒术的政治环境之中,孔融是受到很多人追捧的。当然了,孔融个人的文学造诣也很高。
文武百官都知道孔融是走了蔡邕的门路才得到了少府令,对此十分的鄙视。即便孔融邀请他们,他们也不会来的。
前来赴宴的都是文人雅士、当世大儒。
比方说卢植就来了,不过他仅仅是送了一份贺礼之后就离开了。
孔融也邀请了很多人,其中还包括出力最多的蔡邕。蔡邕倒是没有来,连个贺礼都没有。这让孔融有点小失望。
比起历史上对曹操的态度,孔融现在对刘俊算是极度友好了。
之所以如此双标,主要就是天子刘协对刘俊的态度有关。刘俊只管征战和民生,朝堂上的事情,他不管的。除非朝中百官脑子抽了,要对刘俊不利。一般情况下,刘俊不会杀人,也不会滥杀无辜。
除非忍不住。
同时刘俊也给了刘协巨大的权力。可以说,刘协的旨意和刘俊的军令,在军中一样有效。
刘协也十分默契地不干涉刘俊的军事指挥,刘俊也不干涉刘协的官职任免和各种需求。
两人达成了一个十分和谐的配合。
再加上锦衣卫的监视和控制,整个朝堂现在明面上都对大将军刘俊恭敬有加。
孔融也发自内心要巴结刘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孔融等人欣赏着美妙的歌姬,享受着当前的富贵。
文人就是这样,即便是乱世,他们总能够在其中看到好的一面。善于发现美,是文人的天性。
天下纷争不